以法治力量激活市场“一池春水”——陕西司法行政系统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西部法治报 2025-04-18 14:29
西咸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 2024年,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开展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办理涉企案件1123件,办结案件985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8937.61万元;
● 指导全省仲裁机构设立知识产权仲裁院,2024年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42件、标的额2240.83万元;
● 组织全省327家律所579名律师与600个重点项目结对提供“一对一”法律服务,草拟、审查和修改合同5.4万余份,参与修订企业管理制度3700余份,代理涉企案件1289件,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3.6亿元,覆盖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重点行业。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科技型企业密集落户;在西安国际港务区,跨境电商企业“扬帆出海”;在陕南陕北,特色产业园区机器轰鸣……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法治的坚实护航。
近年来,陕西省司法行政系统以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为抓手,从规范行政执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秦创原建设、提升涉外法律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3月18日,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省司法厅印发《关于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过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通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细化任务举措。”省司法厅负责人介绍,“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保障就要跟进到哪里。”
规范涉企执法
让企业轻装上阵
“多部门联合检查一次搞定,省时又省心!”4月7日,西安市未央区某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对规范企业执法连连称赞。
这一变化源于省司法厅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截至目前,省司法厅指导省级执法部门共梳理行政执法事项5497项,累计评估各级各类执法单位3000余个,从源头防止和纠正执法不作为、执法乱作为等问题,让企业不再为不合理的执法行为而困扰。
为守好依法行政“生命线”,省司法厅加强执法监督,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执法能力的基础上,创新推行柔性执法,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持续提升执法质量。
西安市司法局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非强制执法方式,住建、城管、交通等重点执法部门分领域制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三张清单”,不断拓展免罚和减轻处罚范围,努力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
西安市未央区发布“首违不罚”目录清单,涉及道路安全、城市管理等七大领域的100项违法行为,着力打造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环境。2024年以来,共办理“首违不罚”事项1600余件,累计免罚金额50万元以上。
行政执法规范与否,直接关系民营企业的切身利益与发展环境。
今年3月初,汉中市生态环境局为减轻企业负担,创新实施“全链式诊疗”模式,通过全面梳理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明确执法检查依据、检查频次,建立标准化、清单化执法流程,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优化检查流程、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同时,汉中市生态环境局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完善环境信用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日常执法监管要求挂钩,对信用评价结果A类企业,优先纳入执法正面清单,连续两年被评为A级的企事业单位纳入守信激励对象,减少现场检查频次,优先适用非现场执法手段。对重点排污单位、环境风险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做到“精准画像”。
“法治是有温度的,营商环境法治化的要求要与企业感受的公平与效率同频共振。”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
知识产权保护
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法律风险如何防范?
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给出的答案是:法律服务全程陪伴。
作为陕西创新驱动总平台,秦创原聚集了众多科创型民营企业。陕西司法行政系统通过司法保护、行政调解、仲裁裁决“三管齐下”,组建“秦创原法律服务联盟”,整合律师、公证、仲裁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从初创到上市的全周期法律支持。
2024年年底,秦创原一家科技企业在研发出一款新型软件后,遭遇了侵权纠纷。通过“秦创原法律服务联盟”专业律所介入,纠纷得到了快速妥善的解决。
企业负责人刘先生激动地说:“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了我们的创新成果。”
针对初创企业普遍存在法治意识不强的实际,“法治体检”则成为关键。
今年以来,陕西省司法行政系统积极组织优秀律所和专业的法律服务团队,结对服务秦创原科技创新企业。围绕企业全流程法律风险防范开展常态化法治培训。同时,持续推进律所与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法治体检”服务,出具“法治体检”报告,目前已为330余家企业排查涉及融资租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风险隐患450余项。
陕西四维数邦科技有限公司法务总监仵志强表示:“感谢西咸新区司法局多次送法上门服务,为我们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2月20日,泾河新城“泾彩”法律服务团队在对辖区某企业开展“一对一”“法治体检”时,发现该公司因劳动纠纷诉讼案件被法院强制执行。该执行信息在网上公示后,对公司海外项目投标排名造成一定影响。
了解情况后,泾河新城“泾彩”法律服务团队迅速行动,积极与法院执行局沟通协调,协助提供充分证据,及时掌握案件进展情况。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推动法院加速执行流程,帮助企业及时挽回声誉。
目前,陕西已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工业园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组建200人专家团,累计化解风险隐患1300余项。
与此同时,省司法厅组织全省327家律所579名律师与600个重点项目结对提供“一对一”法律服务,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3.6亿元。
涉外法律服务
助力企业“出海远航”
“我们公司涉及海外业务已有数十载,积累了经验,也汲取过教训。因此,对涉外法治工作的关键意义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悟。为涉外企业打造全方位、一揽子服务的‘三个中心’功不可没。”陕西某资源环保公司负责人感慨道。
“三个中心”源于2020年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的精心布局,分别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代表处,以及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
如今,它们已成为西安法治营商环境的一张亮眼名片,切实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实际运作中,“三个中心”通过丰富多元的举措助力企业“走出去”。一方面,积极组织法律咨询、法律查明以及专业培训等活动,帮助企业精准识别海外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精心搭建高效对接平台,促使法律服务机构与涉外企业实现精准匹配。更为关键的是,当企业在海外遭遇纠纷困境时,“三个中心”能够及时提供诉讼、仲裁、调解等全方位支持,成为企业坚实的后盾。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陕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愈发铿锵有力。
省司法行政系统围绕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进一步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加强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组织具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法律服务机构为省内重点外贸企业提供服务保障。
以陕西某科技企业与某国一家企业的矿产买卖合同纠纷案为例,2020年,双方签订产品买卖合同后,却因货物迟延交付、质量瑕疵等问题产生纠纷。围绕国际贸易合同解除后的退款执行事宜,双方多次协商均以失败告终。
关键时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陕西调解中心凭借专业素养与耐心调解,成功化解这起纠纷,促使双方重归合作正轨,继续开展深度经贸合作。
目前,在省司法厅的鼓励和支持下,西安仲裁委与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机制,并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西成立了联络处;多家律师事务所分别在境外建立了海外办公室、综合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智库平台,为陕西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保障。
从规范执法到保护创新,从贴身服务到“护航出海”,陕西正以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一池春水”。(记者 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