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检察:借助专家“外脑” 凝聚保护合力
来源:西部法治报 2025-03-27 15:35
千年古槐舒展苍劲枝干,诉说岁月沧桑;百年银杏身披金黄“羽衣”,见证时代变迁。在三秦大地,这些古树名木不仅是大自然的珍贵遗产,更是陕西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为守护这些绿色“活化石”,陕西检察机关积极行动,创新工作方法,通过组建古树名木保护智囊团,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为古树名木保护注入强大法治动力。
深入调查,直面古树保护难题
古树名木保护绝非易事,这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紧密关联林业、生态、法律等多个复杂领域。为攻克这一难题,陕西检察机关积极作为,广泛联络各方权威专家。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充分借助专家‘外脑’,聘任67人为生态环境检察咨询专家库专家,聘任特邀检察官助理347人,形成‘智慧+’生态环境检察专家力量平台。”3月18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智囊团成员构成多元,既有长期扎根林业科研一线、对树木生长习性了如指掌的林业科研人员,也有专注生态保护研究、深谙生态平衡重要性的生态保护学者,还有在法律领域经验丰富、能精准把握法律尺度的资深法律人士。相关专家辅助人员通过线索评估、专业咨询、参与听证、跟踪观察等方式参与办案200余次,为检察工作在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导。
2024年5月27日,宜君县人民检察院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宜君县太安镇艾蒿洼村的玄奘手植娑罗树保护情况疑似存在问题。这棵娑罗树高20余米、胸径3.8米、树龄高达1370年,被列入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经调查发现,由于监管部门之间存在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致使这棵珍贵的古树陷入管理不到位的困境。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宜君县检察院迅速组建了专业的办案团队。办案人员通过多种科学、严谨的方式固定证据、厘清责任,同时积极走访当地村民、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了解情况的各方人士,广泛收集信息,查阅大量历史文献、政策法规及专业资料,为案件办理提供坚实依据。
在此过程中,办案人员愈发意识到自身在古树保护专业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
专家助力,突破专业技术瓶颈
“查案,我们检察院具备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但涉及古树保护的专业技术层面,我们确实是外行了。”3月14日,宜君县检察院办案人员李爱妮在谈及办案难点时,坦率地说道。
为突破这一专业瓶颈,陕西检察机关积极寻求外部专业支持,邀请西安植物园的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评估。专家从土壤状况、病虫害情况到树木生长态势等各方面对古树展开细致入微的检查分析,最终出具了极具权威性的古树保护现状及评估意见,为后续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4年7月12日,宜君县检察院针对娑罗古树保护一案举行公开听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等众多社会各界代表参与其中。
听证会上,听证员们首先实地查看古树生长现状,了解古树面临的严峻问题,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随后,检察官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案件来源、前期取证情况、事实认定过程及相关法律法规,并着重阐述了听证焦点问题,让各方对案件全貌有了清晰了解。
听证员们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相关行政机关在古树保护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履职不到位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建议行政机关迅速行动,实施专业化保护方案,加大对古树保护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古树周边环境管理,为古树生长营造良好生态;建议检察机关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大对破坏古树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充分发挥“1+N”多元治理平台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古树名木保护的强大合力。
持续跟进,推动多方协同共护
基于听证员们提出的建议,陕西检察机关针对娑罗古树保护中有关行政机关履行职责不到位、造成公益受损问题,宣告送达了检察建议,建议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做好防治排查,及时消除娑罗古树生长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全面加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
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相关行政机关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出具病虫害鉴定及防治办法,开展病虫害防治、枯枝修剪、覆土等工作,健全动态监测保护体系。与乡镇政府、村委会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责任,并对县域内古树“一树一策”建档,加强管护。镇政府以林长制为抓手,建立镇、村、生态护林员三级管护责任体系,加强巡护巡查。
随后,检察机关针对区域内288株古树的保护状况,积极开展走访调查工作,深入推进类案监督。不仅如此,检察机关还联合法院、公安局、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在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娑罗古树前,共同设立了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公告牌。
“通过此举,检察机关凝聚了各方力量,形成了多方协同共护的强大合力。”宜君县检察院检察长范恒民说。
据了解,陕西省检察院与40余家省级行政机关建立“林长+检察长”“生态环境执法+检察监督”等26项机制,多方联动抓保护。2021年以来,省检察院召开5次新闻发布会通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情况,发布典型案例40件,其中古树名木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2件,在全社会营造共同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记者 高虎 通讯员 刘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