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抢抓中国—中亚峰会新机遇持续释放向西开放勃勃生机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01 08:15
访谈嘉宾:
华和国际商务咨询机构董事长、陕西省贸促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刘传武
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蒋昊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中塔数字农业装备科技示范园负责人 闫锋欣
西安铁路局客运部副主任 惠利霞
10份多边合作文件、40份双边合作文件、100多项合作共识……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织就了一幅中国中亚关系的锦绣图。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擘画了“西安愿景”。两年来,中国中亚合作之路愈加宽广,友谊之花更加灿烂。放眼未来,陕西如何借助地域、政策、资源等优势,紧抓2025至2026年“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机遇,促进贸易畅通、产业投资、互联互通、绿色矿产、农业现代化、人员往来等方面实现更多务实合作?6月26日,相关专家学者和部门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2024年,陕西对中亚五国进出口额增长48.1%,双方企业合作领域更加广泛。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将推动双方取得更多可视化成果。您从事外经贸工作多年,认为陕西应采取哪些措施,更好服务企业“出海”?
刘传武:陕西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在打造内畅外联开放通道方面具有独特区位优势,与中亚国家在能源、矿产、高新技术、文旅、教育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陕西认真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搭平台、拓渠道、优服务,扩大与中亚国家务实合作,将助力更多企业走出去。
搭平台,持续推动经贸合作向纵深拓展。立足陕西与中亚优势互补的契合点,通过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多边双边经贸活动和对接会,加强与中亚国家在贸易、投资、科技、农业等领域合作,深入挖掘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机会。
拓渠道,持续拓展国际联络资源储备。继续加强与中亚国家工商会、商会等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通过签订更多合作协议等方式,不断扩大中亚“朋友圈”。与中亚经贸代表团加强往来,与外事、商务等部门加强协同联动,共同为陕西与中亚企业的“双向奔赴”提供更广阔空间。
优服务,持续完善贸易促进服务体系。强化法律信息服务,完善法律服务保障体系,发挥贸促部门应用型智库作用,建立“企业摸底—精准匹配—考察商洽—跟踪落实”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深挖投资合作潜力,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专业的全流程服务支撑,推动更多项目落地落实。
记者:随着中欧班列(西安)一次次刷新纪录、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和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先后建成投用,陕西与中亚地区的连接更加紧密。从“点对点”到“枢纽对枢纽”,您认为应如何提升跨境物流通道的运输能力和效率?
蒋昊辰: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服务范围覆盖中亚、东南亚及跨里海沿线国家,经过一年多的高效运转,有力提升了中哈两国货物的集结、分拨能力,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由西安国际港集团与哈铁海关公司合资建设,具有装卸堆存、运输换装、存储展示、综合办公4个功能,成为中国向西开放通道的境外“第一站”。场站及堆场面积9.2万平方米,年设计产能11.5万标箱,配备1.2公里铁路装卸线,具备“1100+”标准箱堆存能力,满足大规模商贸和物流需求,能为跨境物流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解决方案。
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预计今年可实现800列中欧班列(西安)、70万吨货物的吞吐量,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间的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电商物流的发展,推动两国产能与投资合作。作为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运营方,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将继续加强与陕西和哈萨克斯坦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中欧班列(西安)的常态化运营和线路优化,为双方贸易往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
记者:作为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在中国农业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如何抢抓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机遇,促进与中亚国家的农业交流合作?
闫锋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紧抓中国—中亚峰会机遇,把自身在旱区农业、生态治理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中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科技+教育+产业”三轮驱动,努力打造中国—中亚农业合作的新标杆,让农业成果惠及多国人民。
在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学校将依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聚焦中亚地区普遍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问题,开展节水灌溉、耐旱作物育种、荒漠化防治等联合技术攻关,实现作物抗逆高产。同时,与国内农机企业合作,推广适合小规模种植的无人机播种、精量收割设备等中小型智能农机,助力农业生产。
在深化教育合作方面,多途径利用各类专项奖学金,扩大招收中亚学生攻读农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加强干旱农业、食品加工、农业经济等当地急需领域的课程体系建设,推动乌兹别克斯坦海外分校建设工作,培养更多国际化农业人才。
在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加强产业对接方面,联合爱菊集团等优势企业做强哈萨克斯坦油料作物深加工、吉尔吉斯斯坦蜂蜜标准化生产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开发。同时,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及中欧班列(西安)优势,对接中国市场需求,构建跨境产业链,助力中亚特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记者:开行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是中哈两国元首在中国—中亚西安峰会上达成的重要共识。今年5月29日,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从西安首发,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新纽带”。本趟旅游专列有哪些特点?对陕西与中亚地区的人文交流有哪些促进作用?
惠利霞:本趟专列从西安启程开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由中哈两国铁路部门协同保障旅客“一站式通关”,往返全程历时10天。专列车身采用“丝路金桥”主题涂装,车内融入大雁塔、古城墙、钟楼以及哈萨克斯坦地标性建筑等元素。运行期间,专列分时段举行的中医展示体验、传统文化知识讲座、非遗展示体验及书画现场创作、戏曲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不同国籍旅客积极互动参与。
2025年是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首趟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的开行,为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开辟了新通道。我们也会紧抓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带来的机遇,以丝路为媒、火车为桥,积极参与铁路助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生动实践,不断为旅客营造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氛围的乘车环境,将专列打造成陕西对外开放的“流动名片”、助力中国与中亚国家民心相通的“丝路快车”。(记者 齐小英 刘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