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检察工作注入“智慧内核”——陕西省检察机关推进数字检察工作综述
来源:西部法治报 2025-02-18 15:16
在法治建设的浪潮中,数字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检察工作提质增效的“加速器”。
近年来,陕西省检察机关根据最高检《关于全面深化检察改革、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意见》和省检察院党组关于检察改革的总体部署,以“三有”争创为抓手,持续深化数字检察战略,围绕“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要求,充分运用数字检察手段,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助推陕西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年2月,陕西数字检察中心启动运行,与91家市级以上行政单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中心运行一年以来,已汇聚检察内外部数据7350万余条,并牵头建设全省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实现刑事案件线上办理。
数字赋能 守护文化瑰宝
为推动“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深入开展,咸阳市检察机关积极创新,构建和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将科技力量融入文物保护监督办案工作,为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插上科技“翅膀”。
2月10日,咸阳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主任王宁海告诉记者:“咸阳市检察院与礼泉县检察院携手构建的‘文物保护破坏预防行政公益诉讼监督模型’,已然成为当地文物保护的坚固防线。”
在模型构建前期,咸阳市检察院工作人员先后走访文旅、住建、林业等多个部门,广泛调取相关文物名录,同时,深入实地调研文物分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模型构建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数据。随后,咸阳市检察院组建专家团队,与礼泉县检察院技术人员紧密协作,对模型的逻辑框架、功能模块和算法设计进行反复论证与优化。经过检察机关的不懈努力,2024年11月,模型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
“这一模型凭借对海量文物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精准定位潜在的文物破坏风险点,为检察机关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王宁海介绍。
目前,长武、武功、泾阳、彬州、乾县等地检察机关借助该模型,挖掘出众多文物保护关键线索,成功办理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案件。乾县检察院借助模型发现乾陵景区石刻类文物保护存在不足后,不仅建议行政机关配备防护设施,还推动数字化保护工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新的保护方法。礼泉县检察院通过模型识别出李勋墓碑等室外文物易受风化酸雨侵蚀,在其推动下,相关部门迅速制定并实施科学保护方案。彬州市检察院运用模型发现丈八佛窟的风化问题后,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行政机关委托专业机构勘查研究并开展保护工作,让古老石窟重焕生机。
自文化“寻保传”活动开展以来,咸阳市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法律模型共发现文物保护线索19条,立案办理文物保护案件9件,与行政机关磋商结案1件,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8件。
咸阳市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数字检察实践,不仅为本地文物保护织就了严密的防护网,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督促整改 规范处置危险废物
2024年4月至7月,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在省院部署下,开展了全省首次生态环境巡回检察,主要是针对全省范围内在建重点交通工程产生的危险废物的规范处置进行检察监督。
各巡回检察组发现,部分企业自建的实验室或者其委托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存在违规处置危险废物的情况,相关危险废物未按照“联单制”进行合法流转、处置,而是通过非法方式向环境进行排放,具有污染土壤和水环境、破坏生态等重大风险。
经过进一步调查,办案检察官发现,在建交通工程的危险废物大部分来源于其自建实验室检测建筑建材所做的化学实验,也有一些委托给第三方公司进行检测,因市场监管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之间并未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导致监管漏洞,存在企业违规处理危险废物的现象。
为了提高工作效能,秦岭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在上级指导下,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构建法律监督模型辅助办案,从市场监管公开数据中精准筛选有资质的检测机构,与生态环境部门登记信息比对,快速锁定未规范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人工核查后线索精准呈现,办案效率大幅提升。
在此次生态环境巡回检察过程中,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协同区划检察机关,通过数字赋能对全省范围内所有在建高铁项目50个标段、在建公路项目20个标段的危险废物处置问题进行了排查。发现问题单位53个,占比76%;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3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3件,磋商结案4件,立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件,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1件。
秦岭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通过省院生态环境检察指挥中心向区划检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9件,立案后移送案件1件。区划检察院核查后立案11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9件,磋商结案2件。为实现长效治理,秦岭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直击行业监管软肋,向某管委会递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某管委会迅速响应,联动多部门对近百家检测机构、科研单位及高校实验室彻查,落实产废单位70家,整改问题51项,还促成环保信息互通共享,普法宣传紧锣密鼓开展。
行业清源 规范回收监管
在西安市新城区,一起废品回收引发的案件,暴露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监管的漏洞,也为数字检察介入提供了契机。
2021年盛夏的某个夜晚,废品回收站老板贾某在睡梦中被几个扛着电缆的小伙子叫醒,他未加询问便收下了这些来路不明的电缆。然而,电缆的破坏造成辖区某地段通信中断50余小时,给地区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2022年12月,贾某等人最终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
办案检察官发现,违规废品回收现象或许普遍存在,监管可能存在缺失。为证实这一判断,办案人员决定走访调查辖区内的废品回收站。
承办检察官胡侠介绍,他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新城区废品回收站点多且分散,部分老板刻意隐瞒,导致调查进展缓慢。当时,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数字检察赋能检察监督活动,给了检察官们新思路。“经过反复研判,我们构建了‘违规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类案监督模型’,通过比对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从业人员信息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嫌疑人信息,筛查违规线索。”胡侠说。
利用该模型,新城区检察院在全市筛查出233条案件线索,并移送相关辖区检察机关。针对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问题,该院向相关部门制发13件检察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开展专项整治,查处19个违规网点,并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利用职业便利收赃问题进行专项摸排。
2023年9月7日,为从根本上解决行业问题,检察院会同3家主管行政机关召开座谈会,达成共识,建立定期共享经营者名单、巡逻检查等机制,斩断违法犯罪分子的销赃路径,同时,健全相关工作实施方案和管理规定,推动回收网点管理“清单化”“协同化”。
在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第三届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上,陕西省检察机关共构建模型148个,19个模型被最高检推广。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已应用全国模型661个,在全国首批实现市县检察院应用、条线应用全覆盖的“两项目标”,4个基层检察院受到表扬。(记者 高虎 通讯员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