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海朝:双手编织幸福路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3-01-18 22:42
彭海朝,出生于商洛市丹凤县土门镇高峪村4组。4岁那年他患上小儿麻痹,从那时起,双腿残疾的他,已经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读完小学后便辍学在家。经过刻苦学习,十五六岁时,他已经能编得一手好竹笼。家人将他编好的竹笼、背笼拿到镇上去卖,小小年纪的他就能为家里减轻负担了。后来他买了一辆三轮车,就骑着三轮车去银花、山阳、商南等周边地区卖竹笼。他的竹编精致耐用,人也老实厚道,在当地落下了很好的口碑。因为身体残疾,他没有娶媳妇,收养了一儿一女,儿子独自带着12岁的孙子,女儿在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读护理专业。多年来,彭海朝靠双手硬是撑起了这个家。
身残志坚的彭海朝一直在追求卓越和进步,在数年的编织过程中,反复的摸索,不断的积累,从一开始简单的农用竹编到后来的花样竹编,从出去买回样品看着编到自己的创意编,他的竹编受到了市场的欢迎。2018年3月,丹凤县竹林关镇政府邀请他从高峪村搬到镇政府隔壁的丹水社区,并且免费为他提供1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扶持他做竹编生意。竹编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兼具实用价值和历史底蕴,更与“竹文化”一脉相承,可以丰富竹林关的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自从搬到丹水社区后,他的竹编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在竹林关镇说起竹编工艺,大家都为彭海潮竖起大拇指。
走进丹水社区的门面房,货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用竹篾精心编织的簸箕、斗笠、筛子,以及带着红绿花纹的小背篓、中间嵌着“囍”字的是结婚用的工艺品。彭海朝正在屋内用竹篾编织笼子,墙角放置了很多已经编好的竹笼、背笼成品,地上搁着一捆细长的竹篾,他母亲坐在一旁陪着他。如今,彭海朝靠双手努力,带着父母过上了较宽裕的生活,先后领养了儿子彭艳涛与女儿彭俊。彭海朝说:“我虽然身体残疾,但是有娃,把娃教育好长大成人,我也就不比别人差。”这样说着的时候,他不再年轻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彭海朝感激满满地说:“人心没高低,不与别人比较,人要满足才会幸福。现在国家政策好,社会好,我得到了大家很多的关爱与帮助,我心里很感激,我会竹编,能挣些钱,政府又给我低保,我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彭海朝凭借自己的技艺精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在第六届陕西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获得竹编项目第一名。 他不仅靠双手致富,更将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下来,带动了当地竹编经济,用双手撑起了一个家,用爱心激励了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