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美丽 兀自芬芳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2-11-22 13:28

031b81db5009fe99dac31f5bdc1b42c3.jpeg

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和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都市广播•陕广新闻联合推出“奋进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2022年陕西残疾人文化周系列专访”特别节目之十六。

《又见南泥湾》

740ef25786107a528719063a7f3f5f54.png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在传唱了80年的《南泥湾》的歌声中,听到的是战天斗地的英雄精神,听到的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承。如今南泥湾的绿水青山和当地群众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让作曲家、著名笛子演奏家、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王相见深有感触,创作出笛子二重奏《又见南泥湾》。而陕西省残疾人笛子演奏者杨银鹏和吕德胜,用这首曲子来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

声乐《宇你童行》

937276496c630885c89faee8f599e169.png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脑,但分不清社会的经纬;他们有口,但是难以吐露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他们是弱势群体,但他们却也不甘示弱,不言放弃,他们是新时代的阿甘。奋斗需恒久,道路艰且长,视障青年高宇用歌声唱出他们的坚定坚强,唱响他们在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残疾人心向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这为全国8500万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同时残疾人用心热爱党,拥护党的心声也越来越强烈。洛南静板书《残疾人心向党》就是洛南县的残疾人朋友用当地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表达“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洛南静板书又称“洛南说书”、“洛南三弦书”,是流行于陕南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曲种,也曾是盲人求生糊口的手段,是一种说唱相间的曲艺品种。2010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器乐《秦川新曲》

701c732146d1a03888f51156599c0b44.png

残疾人路建龙是地方戏曲阿宫腔的国家级非遗传人。他的代表作是板胡演奏的《秦川新曲》,以行云流水般的旋乐,展示出浓浓的秦风、秦韵,表现了秦人的质朴、豪迈。演奏时而豪气冲天,时而宛若丝缕,时而欢快跳跃,时而悲泣低吟,声声入耳,丝丝沁脾。全曲演奏的速度时慢时快,力度时弱时强,节奏倏忽多变,缓处悠扬婉转,急处热烈奔放,富有戏剧性的效果较好的展现了这首曲目的特点。

声乐《脚夫调》

ba3f6e143223b1a5e38317d788b1a19f.png

在陕西省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中,信天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信天游歌曲《脚夫调》上句起兴,下句起题,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音调,深刻表达了脚夫赶脚时的寂寞与惆怅,一方面也映衬出了脚夫激动的心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延安市残疾人王重演唱的《脚夫调》,别有一番风味。

陕北说书《永远跟党走》

1028892ce8712c7d75880525765e222b.png

陕北地区还有一种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那就是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传统表演形式是运用陕北方音,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陕北说书的曲调激扬粗犷,优美动听,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残疾人也用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陕北说书作品《永远跟党走》,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

永远跟党走既是我们的心声,也是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的保证,我们也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残疾人的生活,我们大家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