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沣峪口“百年老油坊” 留住记忆深处的味道
来源:西安日报 2025-08-12 08:26
百年老油坊外景。
凌晨4点多,天刚擦亮,秦岭脚下,62岁的农户吕大妈就收拾妥当出了门,目的地是五六里地外的沣峪口百年老油坊。
俗话说“热油坊冷磨坊”。她可不想错过这榨油的好时节。
在她心里,超市里这样那样的油,都抵不上老油坊里自己榨出来的油——那一口醇香,既是对自己辛勤收种的犒劳,也是记忆深处的味道。
光阴的故事 百年油坊栉风沐雨
百年老油坊的故事该从哪里讲起呢?在地处长安区滦镇西留堡村的老油坊博物馆,我们找到了油坊的“来时路”。
据老油坊负责人、陕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长安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第七代传承人高飞介绍,老油坊之前在滦镇沣峪口村西,2013年搬迁至现址。
向前追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帷幕,秦岭脚下也受到影响。“光绪十三年(1887年),老油坊创建人齐一礼先生留日回国,在长安创办实业,以纺纱为主、榨油为辅。时间一长,发现榨油利润远大于纺纱,就改成榨油为主、纺纱为辅,定名为长安老油坊。”说起老油坊的故事,从小在油坊长大的高飞娓娓道来。
“秦岭72峪,长安占了17个。为啥当初油坊就选在了沣峪口?”高飞问出了记者正好奇的问题。“听老人们讲,当时齐一礼先生走了很多峪口,但综合看下来,还是沣峪口最合适。因为沣峪河水量常年比较稳定,河流出峪口时落差比较大。还有一个原因,沣峪口凉快,夏天榨油不用停工。”高飞说。
后来,根据对油坊土板墙、地基以及油梁磨损程度的专业鉴定,文物部门认定沣峪口百年老油坊有120 年以上的历史,是西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
“我国现存古代榨油方式多为卧式榨油,但老油坊延续了明清时期的立式榨油方式,以河水为动力,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经过原料采集、晾晒、清理、烘炒、磨胚、蒸胚、包坨、压榨、沉淀过滤等多道工序,榨出的油质纯、色亮、口感好,被誉为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高飞说。
2009年,“长安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艺到守艺 七代传承不改初心
岁月长河中,守护这缕醇香的是一辈辈的榨油师傅。
“100多年来,油坊一直坚持师徒传承。”高飞说,清末民初时,油坊传承到第四代,由张倍亮、董振友等继续经营。
1959 年老油坊改名为滦村人民公社油脂加工厂。改革开放后,老油坊由高让让师傅承包,改名为沣峪口老油坊,经营至今。
“直到我父亲生活的年代,榨油还是一门让人羡慕的手艺。后来市面上各种机器榨油层出不穷,传统手工榨油慢慢没落了。”年过半百的高飞说,他上高中就开始在油坊帮忙,1996年前后,油坊招不到学徒,他不想看着父亲倾尽一生的手艺断了传承,于是就成了油坊的学徒,这也是油坊百年传承中的第一对父子师徒。
高飞始终记得初入油坊当学徒时许下的三个愿望:“当时憋着一股劲,油坊传到我手里我一定得把它做好!想着一生做好一件事,我和父亲商量着给油坊做了个30年规划。10年让油坊活下来,再过10年让油坊打出名气,最后10年建成一个老油坊博物馆。现在看来,我都做到了!”
老油坊传承下来了,不仅让喜欢的人能一直吃到这个味道,还让世人看到了传统手艺的价值,看到了高飞和父亲的坚守。2009年,高让让、高飞父子被省、市两级政府认定为陕西省非遗“老油坊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高飞介绍传承百年的榨油设备。
老油坊情怀 一场和岁月的相约
走进老油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十余米长的黢黑巨木。“这叫油梁,油梁这头连着的那堆石头叫石山,那头底下有滑轮车。榨油的时候,把包好的坨子放到榨油机下头,推动滑轮车,通过杠杆原理反复压榨,就能将油从油菜籽中挤压出来。”高飞手扶油梁告诉记者,榨出来的菜籽油沉淀15天后,就能进行售卖。
这套传承了100多年的设备和榨油技术,是一代代民间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一辈辈乡党们乡情的支点。高飞说,每年除了最冷的1月、2月,油坊几乎都在运转,120年来从没间断过。在他心里,老油坊能延续到现在,和乡亲们的偏爱密不可分。
他说,周边多山地,没办法种小麦玉米这些庄稼,只能零零散散种些油菜、芝麻、核桃之类的作物。“早些年,油坊还在沣峪口的时候,农户就常用核桃仁、芝麻、麻子、老品种油菜籽来换油。”
几十年前,老油坊的菜油香气就飘进了西安城。“小的时候,西安北郊大白杨、小白杨的人就来油坊榨油。”高飞说。
高飞说他今年还在等一个人。“有个家住昆明池的大姐,已经连续几年,用架子车拉着一二百斤菜籽来榨油。因为不会骑电动车,她拉架子车过来单趟得几个小时。所以每年我们都照顾她,来了就给她榨油,这样她也能早些回去。”
说到这儿,高飞有些伤感地分享了一个独属于乡人和油坊的“密语”。“来榨油的,我们都会说一句——‘争取再来10年’。为啥这么说呢?你也看到了,现场来自己榨油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这话就是希望他们能健康长寿,每年大家还能聚聚。”
采访那天,开车来买油的人络绎不绝。53岁的宋先生和妻子站在柜台前买油的时候,记者以为他们是偶尔路过。不成想,他们已经在老油坊买油五六年了。“我们专程从城里过来的,这油吃着味道醇厚还放心。现在不光我屋里吃这个油,给我妈也换成这个油了。”6桶菜籽油、5瓶香油,宋先生一边扫码付钱,一边和妻子说着这些油足够吃到年底了。
高飞说,天气好的时候,76岁的老父亲还会来油坊转一转、看一看,上手给师傅们指点指点。这两天天气太热,他劝住了父亲来油坊的脚步。
但同为榨油师傅,他知道劝得住人劝不住心。“父亲榨油榨了一辈子,好像只有站在油坊,看着师傅们忙活、看着澄黄清亮的油一股股流出,心里才舒服。”高飞说。
记者离开时,吕大妈正在油坊院子里收拾油渣,一边挥锹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拍打油渣,一边和同来榨油的老伙计们聊天,从天气、庄稼长势一直聊到陈年往事。想来,这份无视酷暑的“榨油之约”,也是她心中农时的一部分吧。
(记者 刘雪妮 文/图)
记者手记
一生做好一件事
采访那天,西安高温。专程来榨油的、慕名来买油的,老油坊里人来人往,一如天气般火热。
宽敞的晾晒场后面是榨油的地方。一间大屋子里,是那套传承了一百多年的古法榨油工具。旁边小一点的屋子里,是高飞前些年购置的一套现代化榨油设备。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说起如何看待榨油的古法和新法,高飞用了老油坊博物馆里的一句话。他说:“榨油肯定是现代化设备效率更高,但传统的东西咱也不会丢,毕竟那是历史的见证,是咱文化的传承。”
这些年,为了经营好油坊,老味道也拥抱起了新浪潮。高飞先后开通了视频和直播间账号,从“油把式”变身为“油主播”,向更多人讲述老油坊的百年沧桑,同时也写下新时代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