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李虽小产业大

来源:陕西农村报 2021-07-21 16:52

bfbbb318fc36242e2040404fabf01c8a.png

杜锡莹(左二)为来访者介绍杏李新品种情况。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朝着这个目标奋力“奔跑”,西安李杏研究所所长杜锡莹就是其中一位。

扎根沃野 聚焦提升杏李桃种业

杜锡莹说:“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是搞好育种工作的硬件。”几十年来,他先后奔赴十多个省份李杏产区和科研院所,收集杏、李、桃种质资源300多份,抢救性的收集保存了多份西安地区的杏、李古老品种资源。他先后给国家李杏种质资源圃贡献李杏资源74份。

杜锡莹主持或参与选育出的杏、李、桃新品种有8个已通过陕西省果树新品种审定(登记),其中一个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品种“认定”;有7个新品种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授权保护。

潜心研究 把数据和实践转化为成果

生产中的一个数据、一个标本、一个资源,一点一滴,杜锡莹都会记录下来,分析、汇总、提升,在多家专业杂志和报刊上发表论文和专业技术性文章80多篇。

为让更多的果农了解、使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杜锡莹编写了《丰园杏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桃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西户红李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等多份技术资料,给果农免费发放1.5万多册,赢得了省内外果农的赞誉。与此同时,杜锡莹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现场示范讲解栽培技术。在他的培养下,有10多位群众成为“土专家”和“田秀才”。

近10年来,杜锡莹主持或参与选育出的新品种被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7000多家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果农引种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开拓创新 只为“杏李”满天下

杜锡莹说:“乡村产业振兴对于群众来说是企盼,对于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更是机遇和挑战。”

我省北部的白于山区近临毛乌素沙漠,海拔高,无霜期短,晚春霜冻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长期没有高效的种植产业,2020年之前一直是深度贫困地区,杜锡莹经过10年的调研并和多位专家论证认为:“白于山区具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土层深厚和果树完成休眠早的特点,发展日光温室种植杏、李具有品质更优良、成熟期更早的优势。”为做出示范,他带着儿子、外甥和其他技术人员来到了白于山区的靖边县天赐湾镇,从流转土地、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基地建设等一步步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次李杏创新创业,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杜锡莹不懈追求的精神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支持,他先后被国家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被国家科技部授予“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为“林草乡土专家”;被省委组织部等多部门聘为“陕西省科技特派员”;被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聘为“陕西农业科技特派员”;被省果业中心聘为“陕西省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果业分团专家”;被省老科协授予“陕西省优秀老科技教育工作者”荣誉;被西安市委、市政府授予“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市十佳农业科技工作者”和“西安工匠”称号。( 吴武刚 王晓鹏 文/图)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