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绿魂——从荒漠到绿洲的生态史诗
来源:西部网 2025-05-07 09:43
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一条由女性力量铸就的“绿色长城”横亘于黄沙与蓝天之间。从1974年至今,这支队伍以血肉之躯对抗荒漠,用青春接力守护绿洲,不仅改写了全国治沙史,更成为全国生态治理的标杆。她们就是陕西省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铁血巾帼的治沙长征
1974年5月,在毛乌素沙地南缘,54名平均年龄仅18岁的姑娘高举红旗,扛起铁锹,组建“长城姑娘治沙连”,她们立下誓言:“这沙不治好,我们不回去!”。
彼时,这里的土地被黄沙吞噬,风沙肆虐导致“十耕九不收”,村民被迫迁徙。初代治沙人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没有住所,她们用柳条和泥巴搭建“柳笆庵子”;缺乏工具,便从家里带来了独轮车和铁锨。1975年,一场沙尘暴将刚发芽的35亩树苗埋没,姑娘们跪地徒手刨沙七天七夜,手指磨破、手掌溃烂仍坚持到底。
这段征程中,接力传承成为独特风景。张列爱先后将三个女儿送入连队,第九、第十三任连长边振玲两次服役后重返治沙一线,母女、姐妹接力治沙的故事,完成了荒漠中的“绿色长征”。
50余年间,15任连长、485名治沙连女民兵前赴后继,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治理荒漠1.4万余亩,推动陕西绿色版图北扩400公里。治沙连也成为榆阳区生态建设和军地共建的成功典范,先后受到省(军)级以上表彰奖励23次,荣获“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三秦楷模”等称号。
绿色先锋的转型攻坚
“我们不仅要种树,更要让每一棵树活成生态网络的一部分。”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表示。新时代的治沙连不再依赖人海战术,而是探索更高效的治沙模式。通过“草方格+沙生苗木”技术,结合无人机监测、滴灌系统和大数据管理,形成“固、管、护、养一体化”的生态修复体系。千亩育苗生产基地的建立,将近两万亩黄沙变成了全面发展的“绿洲”。
连队曾先后派人到宁夏“三北”林业局、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学习科技治沙的新知识、新手段。2010年,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管理学院“联姻结对”,成立“科技治沙就业实习基地”,治沙造林的方式和规模从传统的人力、手工、小规模治理,跨越为机械、科技、大规模的治理,治沙造林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
把沙丘变成“景区”,将林场化作“课堂”。景区内,退役军舰、雷达模型和400亩柳叶马鞭草花海吸引游客打卡;国防教育基地、帐篷酒店和研学营地每年接待超7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增收。昔日的治沙战场已成为“绿色经济引擎”,让“种下的树”不仅能挡风沙,还能“结出”好日子。
治沙精神的时代回响
在这一片生机勃勃中,新一代的治沙连,也有了新的任务:讲好治沙连“绿色生态娘子军”的故事,将治沙连精神传承下去。展览馆内,400多张跨越半个世纪的照片以“时空对话”形式陈列,黑白影像与彩色照片交织,讲述治沙精神的延续。讲解员曹珂菱曾是一名教师,她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年轻一代理解:“没有机器,她们用手刨沙;没有水井,她们徒步寻源——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为了讲好治沙精神,她们成立了专门的宣讲队,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000余次,成功吸引了榆林市32所中小学、1.5万余名中小学生走进治沙连,孩子们在展览馆聆听治沙故事,在国防广场深度了解军事设备,在老林区开展“重走转战陕北路”沙漠穿越课程,1.5万青少年在这里完成“生态+国防”双修课程。连队还推动“家庭林”“亲子林”等公益项目,鼓励市民认养树木。
现如今,《治沙姑娘》舞台剧巡演百场,纪实文学《沙海木兰》热销,路遥笔下的“吃苦奉献之魂”写入陕西中小学教材。孩子们在作文里写道:“她们的手磨出老茧,却让沙漠长出了‘手掌’——那是千万棵树撑起的绿色手掌。”
从“黄沙滚滚”到“绿浪翻涌”,治沙连的50年,是一部人与沙漠的“和解史”:用青春驯服黄沙,用科技激活绿洲,用精神凝聚共识。当“三秦楷模”的锦旗在绿洲上空飘扬,她们早已超越一支连队的存在——成为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活教材,更是生态文明时代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通讯员:张尚翀、武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