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发展沃土 激发市场活力
来源:榆林日报 2022-07-06 10:18
“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3%;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精细化管理,完成市级528项、县级4696项政务服务事项颗粒化梳理;建立行政审批专家库,累计聘任专家846人,通过专家咨询、评审等保障行政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
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第四场攻坚战强力推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简政放权,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等事项,推行政务服务网络化、标准化、便利化,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举措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软环境”让市场增活力
2015年8月5日,榆林市某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拿到全市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原来要跑工商、质监、税务三个部门,分别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现在只需递交一套申请材料,在工商登记窗口就可以一次性办理,真的很方便。”该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
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榆林市聘请国家级团队,把脉榆林营商环境,全面理顺机制体制,成立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榆林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组建了市县两级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建立了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已形成由市发改委(市营商办)牵头抓总、各牵头单位专项推进的“1+N”工作格局,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批有榆林特色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亮点相继涌现:全国首创推出自助盖章机,实现自助办税服务全程“零接触”;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全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一张网”;创新个人土地出让价款补缴纳入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和在线办理范围,实现免费评估、即时办理;企业开办“一窗通办”模式全面推行,申请人一次即可完成营业执照、公章、涉税信息的交换和银行开户备案等业务办理......
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获得感持续提高,市场主体数量跃上新台阶。截至2021年底,榆林市新登记市场主体5.43万户,市场主体保有量达到32.22万户,同比上一年度增长11.38%,实有市场主体存续量排名全省第二。
“优服务”为企业解难题
2021年11月24日,市税务局联合工商银行榆林分行在工商银行榆林高新区支行举办“税银合作绿色便民服务点”揭牌仪式。
税银合作绿色便民服务点的陆续揭牌,标志着全市以“自有办税服务厅+政务服务中心+税银合作绿色便民服务点”为半径的“10分钟绿色智慧办税服务圈”的建立,企业主体可在上述任意一处办理发票领用、发票代开、完税凭证打印、社保缴纳等,方便广大纳税人、缴费人在银行网点办理各种涉税缴费事宜,让更多的税费服务事项实现了“随时办”“即刻办”。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更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榆林市始终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改革、提升效率,着力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助力企业提信心、解难题、增后劲。
在具体工作中,榆林市聚焦企业开办登记、获得电力、纳税、跨境贸易等重点环节,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服务。其中,创新企业开办(注销)服务,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全市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内可完成,企业注销2个工作日内完成。继续优化获得电力服务,用电网上报装率达到75.5%,小微企业报装容量提升至160kVA,平均接电时间(全过程)控制在15天以内。稳步提升跨境贸易服务,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可即时办结,实现报关单修撤现场审批“一步作业”,单一窗口申报率达100%,进出口单证推行“容缺办理”、当场办结。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2021年累计减免各类税费162.24亿元,减免额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5.86亿元。
“硬举措”让政策见实效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需要“硬措施”来托底。为了让广大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榆林市坚持靶向治疗、精准施策,用一个个硬核举措为企业“解绑”、为发展“加速”。
榆林市各级有关部门强化监管,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率先出台了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办法,形成“12345”、百姓问政、营商环境平台“三位一体”的全市营商环境投诉举报联处机制,畅通了投诉渠道,强化了部门协同,规范了处办流程,提高了处办效率。组建了县市区、产业园区全覆盖,总人数达到261名的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队伍,强化了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问题征集。相关部门年均直接办理投诉案件近百起,按照每2个月不少于1次的频率,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巡查暗访和办结案件回访,及时纠偏纠错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时曝光损害营商环境作风问题的典型案例。
此外,榆林市按照一个企业(项目)、一个工作组、一套督导服务措施(一企一策、一项目一策)的“三个一”机制,派驻干部进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督导服务,去年,市县两级累计下派2628名干部定向服务1239户企业、594个重点项目。开展专项整治促进政策落地落实,紧盯短板弱项,强力推动营商环境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常态化、长效化,不断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