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筋水泥”遇上AI会发生什么?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2-24 11:52

c2a27867a249316d6c2154bd34fb04f2.jpeg

由中建八局西北公司承建的开元大剧院 资料图片

59a39f594721a2b73c1bc7aaee3dc881.jpeg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通过AI为开元大剧院披上“美装”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供图

今年春节期间,由中国AI初创公司发布的DeepSeek大模型横空出世并瞬间爆火。连日来,除了多地相继宣布政务服务系统接入应用,各行各业也积极加入DeepSeek的“朋友圈”,其中就包括建筑行业。

从“钢筋水泥”到“数字大脑”,建筑行业“跑步上车”推进AI变革,在传统施工与人工智能的碰撞中,不断改变行业发展格局。当科技与建筑深度融合,也不断催生出全新的建造方式和模式。

建筑业企业相继跨界与DeepSeek“牵手”

行业AI革命从“概念试点”迈向“规模落地”

近年来,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浪潮下,不少建筑企业紧抓机遇,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由于性能优越、免费商用、且训练成本相较其他AI产品更低,DeepSeek的惊艳表现引发了众多建筑企业的关注。

近日,中建三局天工云平台正式上线DeepSeek-R1/V3全系列模型,用于强化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服务,具体可运用于优化成本清单匹配、建筑质量检查等场景。

同样,中铁一局智能科技分公司完成DeepSeek-R1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推出“制度助手”与“工艺工法助手”,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快速调用施工规范与历史工程数据,为现场人员提供实时决策支持,降低人工检索成本超40%。

此外,陕建控股集团也已完成DeepSeek-R1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并在其内部实现了制度助手、科技创新助手和法务助手等多个智能化场景的应用。

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已有不少建筑业企业接入DeepSeek大模型,此外,与建筑相关的设计、科研、数科等企业也纷纷“上车”,通过跨界为自己的产品增强算法加持,建筑行业的AI革命已从“概念试点”逐渐迈向“规模落地”。

传统施工与人工智能碰撞

带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跨越

事实上,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AI工具在建筑行业中早已被应用。

日前,记者来到专门为建筑企业提供AI知识库构建、实施以及模型接入等全方位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与服务的陕建数科公司,看到研发人员正坐在电脑旁,对其打造的科技创新管理平台AI助手“科建小智”进行训练。面对研发人员随机提问某科研项目的情况,“科建小智”立即给出该项目的项目目标、研发背景、周期、预期效果、创新点、预算等全套准确的回答,整个解答过程没有丝毫的迟疑,且内容准确率达到100%。

“‘科建小智’通过将DeepSeek大模型的先进能力与陕建科研知识图谱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专为陕建科技创新管理平台量身定制的智能助手。能够基于系统内数据和科研知识图谱,高效回答与科技创新管理平台相关的各类问题,凭借其秒级响应的知识检索能力和多维度的信息分析功能,极大提升了管理人员工作效率。”陕建数科公司研发运维中心经理胡锋锋说。

以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工作场景为例,以前遇到一个新技术、新工序的施工方法,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进行总结。现在利用AI助手几分钟就能完成技术工序的分析和总结工作,并指导现场作业。这种便捷的智能知识问答形式,就是基于大模型的深度思考能力,将集团各项目以往的数据集中起来进行知识库搭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能力边界,实现对行业规范条文、工艺工法的关联与追溯,做到应答快、准,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服务。类似这样的应用,还可囊括法务、财务票据、招投标文件、合同条款等的快速解析。

可以说,AI已经成为建筑从业人员的智能工作助手,并且推动整个行业逐步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AI正在改变传统建筑领域面貌

实现从“肉眼排查”到“算法透视”

眼下,通过高效的数据分析与算法应用,AI不仅加速了设计、施工方案的生成与优化,还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甚至逐渐改变着这一传统领域的面貌。

记者走访了全市多个建筑工地发现,智能化设施、设备的使用已成为项目施工现场的必需品。例如AI巡检系统,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就能实时监控施工行为和现场环境并发出预警。能识别施工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对施工现场的危险区域,如深基坑、高边坡等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生基坑变形、边坡滑动等,立即发出警报,提醒人员撤离。也有能够自动识别施工人员工作状态、施工设备的运行情况等,从而判断施工进度是否符合计划的AI应用,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施工进度的发展趋势,可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目前,建筑施工的各个细分领域中,现场AI智能预警的应用最为普遍。”陕建数科公司解决方案工程师张公权说,在项目现场铺设智能感知硬件,实时收集项目现场海量IoT(物联网)数据,借助AI能力进行数据分析,让AI智能预判并指导施工现场作业,以往的“肉眼排查”在AI助力下升级为“算法透视”,不断提升建筑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

地标建筑“AI换装”正流行

创意表达的奇妙火花瞬间绽放

在刚刚过去的元宵佳节,中建八局西北公司通过AI为其承建的建筑披上了美美的“新装”,通过非遗文化展示建筑美学。在千年驼铃的余音中,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点燃了一场光的盛宴;穹顶之下的童话王国,西安欢乐谷·玛雅海滩水公园为城市点亮每一次欢乐……别具一格的建筑创意表达,打破了大家对“钢筋水泥”的刻板印象,也让“传统”的建筑行业变得“时髦”起来。

事实上,建筑的“AI换装”已经不再是建筑行业从业者的专属,将建筑图片通过AI生成各种有趣的变体已成当下的一种流行。吃货让地标建筑变身棉花糖,爱美的网友让地标建筑开满鲜花,冬天为地标建筑“穿上毛衣”,夏天让地标建筑变身冰淇淋……还有眼下最流行建筑变身“毛绒绒”,AI技术的流行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让“大块头”的建筑转眼间变得“萌萌哒”,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技术的趣味性和可能性,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文化和节日的独特理解和参与,让建筑与AI之间擦出的奇妙火花瞬间绽放。

以AI为“笔”数据为“墨”

“传统”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颠覆

当建筑工地的轰鸣声与服务器的运算声交织,当设计图纸的线条由AI算法自动生成,当合同审查从3小时缩短到3分钟……从摩天大楼的设计到地铁隧道的挖掘,从乡村桥梁的监测到城市交通的优化,AI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并对整个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陕建数科公司研发工程师呼忠忠表示,当前工程建筑行业正经历一场AI革命,以AI为“笔”数据为“墨”,建造方式和模式不断被刷新。不久后的将来,AI建筑设计工具将会以“秒级”速度生成最优方案;机器人将接管建筑生产的高危场景;AI驱动的建筑运维系统可预测设备故障,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随着DeepSeek等低成本模型的普及,建筑工程将不再是“钢筋水泥艺术”,而是AI的理性计算与人类感性创造深度融合的数字产物;建筑企业将在“智能建造”新浪潮下重构传统链条。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