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搭上“智慧快车” 咸阳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
来源:环球网 2023-12-07 18:59
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8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约4400万。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的需求十分迫切。作为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咸阳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新模式,利用云、数、网、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终端设备等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养老服务观念和理念,加强行业有效监管,进一步提升养老质量,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进而探索实践“9073”养老格局下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摸索出一条智慧养老的新路径。
在咸阳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洪斌看来,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数字化养老(或智慧养老)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可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可以提升养老服务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可以扩大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范围,可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等等。
但在智慧养老的发展过程中,各地普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由于智慧养老服务牵涉到技术标准不一,导致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存在困难;涉及到大量个人敏感数据,确保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是一个挑战;设备价格较高,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难以承担这些费用;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不少老年人和家庭对智慧养老还存在一定的排斥和不信任。
为了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咸阳市民政局采取了多项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比如加大对智慧养老服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降低智慧养老服务的价格,对相关企业和服务机构提供补贴和支持,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的推广和普及。积极宣传智慧养老服务的优势和意义,推广智慧养老的基本知识,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促进老年人和家庭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和接受度提高。
据了解,目前,咸阳市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智慧养老产业链条,涉及的领域包括:养老服务平台、智慧养老设施、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个领域。咸阳市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为依托,探索出“政府+企业”示范引领、“云端+终端”数据支撑、“线上+线下”体验互补、“公益+市场”丰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人、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提供为老服务。
在咸阳,“政企合作建平台,织密养老服务信息网络”成为智慧养老的一种新模式。咸阳市联合咸阳不老帮智慧养老有限公司、新华三集团研发了智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技术手段,围绕养老服务体系中各类参与主体实际工作需要,进行高标准规划和设计。平台包括政府监管、机构运营服务、智能设备、养老商城以及养老数据中台五大部分,实现了“市、区、街、社区”四级养老工作管理体系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智慧养老应用”4大业务体系全覆盖。
以渭城区不老帮智慧健康养老中心(渭城区中心敬老院)为例,该中心由渭城区政府投资建设,占地22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房间朝向均为南北通透设计居室共109间,床位210张。中心内设置医务区、餐饮区、评估区、理疗保健区、图书阅览区、书画区等,为入住老人提供住宿、用餐、生活照料、休闲娱乐、慢性病管理、常见疾病诊疗等医养服务。
咸阳市还通过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合发展养老“生态链”,实现区域养老资源有机整合,形成集服务、管理、运营于一体的智慧养老新模式。将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家政服务组织、120医疗救护机构等纳入为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及文化娱乐、精神关爱、权益维护等多种服务。
另外,咸阳市还积极拉通社会资源,建立志愿者互助养老模式优服务,由此带动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与照顾,有力破解了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人才缺乏、服务项目单一等难题。
咸阳不老帮智慧养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烨表示,“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数字化养老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标准制定和监管,引导养老机构和服务提供者加大对数字化养老的投入,提升服务质量和覆盖面;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出更适用、易用的数字化养老产品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