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锦绣河山 刺绣情缘
来源:三原县融媒体中心 2022-05-13 15:12
刺绣,是一针一线的无言诉说,是空白织锦被赋予生命的又一次创作,是朴实的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想象。时间回到2006年,由三原泥沙绣庄姚城辉、赵菊英夫妇绣制的《清明上河图》历时四年,成功出品。
《清明上河图》(部分)
这幅长9.6米,宽46厘米的《清明上河图》,是作者先后20多次往返北京故宫博物院,观摩并请教专家,10余次远赴上海选购绣线140多种,按原画比例放大了近一倍制版的,作者对原作品中的588个人物,128座房屋以及马车、牲口、树木、船只等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整幅作品结构严谨,色调自然,针法协调和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一问世,便得到业界的高度肯定和好评。
他们的刺绣珍品《松鹤延年》1996年被日本友人收藏;1997年香港回归,绣庄成功绣制长6米,高3米的“邓小平大型绣像”,获得陕西省民间美术大赛特等奖;2009年,唐绣精品《五牛图》被咸阳市委、三原县委赠送给前来三原于右任纪念馆参观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除了这些仿画绣,绣庄还有很多原创的写真绣,呈现了家乡三原的秀丽山水、风貌人情、发展变化。
姚城辉和《三原清河湿地公园芦苇图》
姚城辉在向记者介绍绣庄原创的一幅写真绣时说,清河公园过去污泥浊水,当清河湿地公园开始修建开工的时候,清河的面貌变了,清澈见底,体现了我们三原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我们就想把这个记录下来并展示给大家,留下这段记忆。
创作唐绣作品
姚城辉夫妇的唐绣工艺,带有鲜明的北方民族文化基因,同时吸纳了苏、湘、蜀、粵四大名绣之精华,融绘画于一身,以唐时刺绣的古朴结合现代的风派,突破传统刺绣手法,采用平、齐、套等百余种针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绣制出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色泽鲜艳,光感柔韧,韵律和谐,具有鲜明的三维立体感。
现在,姚城辉夫妇的“唐绣”也被列为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我们惊叹于眼前精致的绣品时,姚城辉夫妇坚持四十年,潜心研究,开发挖掘创立了“唐绣”背后的故事,也吸引了我们。
在四川学习画画技艺的时候,姚城辉接触了蜀绣。回到三原以后,他被分配到马额文化站工作。姚城辉的奶奶和妈妈都是当地的刺绣能手,他就举办了刺绣培训班,培养了很多的刺绣能手。他们夫妻两人也因刺绣结缘,一干就是40年。由此,刺绣工艺及作品逐渐延伸,由一般的日用品,传承扩展为宏大的工艺品。
因为热爱而执着,因为坚守而延续。正是因为有了像姚城辉夫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默默坚守和无言付出,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才得以保护和流传。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将大放异彩。(刘纯 崔江 赵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