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创新“三维三度”志愿服务模式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4-12-06 14:46

今年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创新实践志愿服务为小切口,纵深推进机制创新,在做实项目、做优体系、做强文化上下功夫,建立“三维三度”志愿服务新模式,推动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化、项目化,推动高校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以做实品牌项目为点,着力提升实践育人高度

农技课堂、专家培训、直播助农……每逢寒暑假,陕西省吴堡县寇家塬的村民都会如期与西农师生团队相会在农业生产一线,五年间,赴吴堡科技助农实践团累计派出16名专家、152名西农学子,精准对接86户村民开展超过864个小时的志愿帮扶实践活动。

动科学院结合学科特色,依托科研团队组建“本硕博”三级联动实践团,实施“乡”约助农“畜”说振兴5+N计划,主要包括搭建1个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基地、举办1系列农技培训、开展1项直播助农行动、组织1期支教课堂、进行1次红色历史学习、拓展N项自选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专家指导、科技引领、青年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团队输送到农业生产一线,搭建起科技支农“高架桥”,全方位打造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的“高校样本”,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我们鼓励志愿者依托科技小院开展实践,学院也积极整合资源,将服务成果与个人成长相融合,推动与科创关联的实践对接,打造‘志愿服务、课业发展、竞赛实践、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实施‘实战化’育人,贯通青年成长通道。”学院党委书记曹军会说。

学院孵化的“科技助农”创新创业和红旅项目,项目成员获奖比例100%,包括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人民网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等荣誉,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07b9154826826a79176d28b38b0c8f68.jpeg

以深化联动格局为面,着力拓宽实践育人广度

紧紧围绕贴近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优势和目标,动科学院坚持在志愿服务机制改革创新上啃硬骨头,锚定微观层面获得感、保障力不足,宏观层面灵活度、品牌化不高等问题,着力丰富实践载体,健全参与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探索实践育人“有效”和“发展”的交融落地。

学院组织发动团属学生组织、院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和若干班级团支部有生力量“搭班子、结对子”,组建临时团支部,采取项目制、责任制、平台式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思政”“志愿服务+学习”等主题活动,将思想引领课上在实践育人第一线。依托临时团支部,成立“动科学院志愿者突击队”“动科学院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品牌,将文明督导、漏检排查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化为品牌内涵,促进实践育人落地更具成效。

“针对同学们的志愿服务,我们通过‘学院融媒体中心+志愿者自媒体’的宣传矩阵和‘固定骨干团员+非固定招募团员’的成员矩阵共同探索共青团网络阵地思想引领新合力,让同学们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基本实现团员青年、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全面融合。”学院团委书记张宇表示。

以党建带团建为主线,着力挖掘实践育人深度

动科学院在充分把握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打造成围绕党建抓团建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统一要求和分类实施相结合,重点活动和项目组织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党建带团建的路径优化方案。学院党委书记带队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培育了“行走的课堂”党团协同育人项目等品牌,不断创造实践育人新动力。

除了“三下乡”实践,动科学院形成了“返家乡社区实践、回访母校实践、青年志愿者突击队”等“一体多翼”的发展格局,对学生就近就便安排,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以“青字号”主题实践+专题实践+自主实践的形式,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近年来,动科学院以志愿服务为依托,积极探索“三维三度”的志愿服务模式,大力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引领青年学子厚植爱农情怀,敢为强农兴农的开拓者,在实践中实现“五成”育人目标,不断推动实践育人内涵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