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好牌” 打出“王牌” 省政协召开座谈会为陕西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建言
来源:三秦网 2023-10-26 10:08
西安城墙、羊肉泡馍、秦腔、西安鼓乐、安康龙舟赛……这些都是陕西特色的文化品牌。10月25日,陕西省政协召开“推动陕西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界别协商暨重点提案督办座谈会,旨在推动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从华山的险峻到兵马俑的雄伟;从延安的革命圣地到长安的古都风貌,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是陕西面临的重要挑战。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陕西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陕西省委员会常委朱小艳认为,当前,我省文旅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文化资源的开发规模、挖掘深度,品类丰富性有待提高;文化资源IP不聚焦,文旅联动不活跃,缺乏有规模、成体系的文旅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创新产业链条延伸不足;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及行业协同程度有待提高。”
朱小艳建议,是加强本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布局、产品转化。“在文旅产业消费群体年轻化趋势下,鼓励文化继承者对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民俗资源、乡村资源创新式传承。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历史文化IP的深度宣传短片,让文化和宝藏‘活’起来。”
近年来,话剧《白鹿原》《长安第二碗》《平凡的世界》《路遥》《柳青》等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走出陕西,在全国既有奖杯又有口碑,形成了独特的“陕派话剧”现象,成为陕西文化又一新的标志性符号。
对于大型话剧而言,投入成本高、创作周期长、回收资金慢、推广运营难等诸多问题也是当前大型舞台剧的困境。因此,委员们建议,在繁荣发展大型舞台戏剧的同时,着眼于符合文化市场消费需求的小型舞台剧(小剧场话剧)也是当下推动文化产品消费的又一路径。
不断依托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使其“活”起来,形成优质的文化产品,这是“长安画派”需要探索的路径。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绘画流派,“长安画派”以其鲜明的革命性、人民性、创新性和地域性艺术特征,在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但在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蔺雨看来,制约长安画派品牌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比如认知分歧、人才梯队断层、影响力不足等。他提出,大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可以借助西部影视优势,探索影视项目与长安画派融合发展,通过拍摄纪录片、影视作品,客观还原长安画派历史,更好传承长安画派精神。”
我省现有戏曲剧种26个,其中本土剧种22个,外省流入剧种4个,其中秦腔、同州梆子、汉调桄桄、汉调二黄等11个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我省戏曲面临着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群众基础持续减弱、人才紧缺后继无人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会上,政协委员、专家及从业者代表建议,要积极探索具有陕西特色的戏曲保护传承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新模式、新机制,推动戏曲事业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努力构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的“陕西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