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群:心存感恩 怀念那些老艺术家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8-21 19:59

作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参演了《软玉屏》《三滴血》《无底洞》《夺锦楼》《西安事变》《白龙口》等40多本(折)戏,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白妙香、李三娘、玉鼠精、钱琼英、宋美龄、袁瑛等一个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受到群众的好评——她是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前副社长孙莉群。在易俗社今年迎来110周年之际,记者她进行了专访,听她讲述与易俗社的故事。

走上秦腔的艺术道路

孙莉群于1940年出生于西安北关王家巷的一个贫民家庭。她4岁时,父亲因故离家而去。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织毛衣来养活她姐弟二人。在11岁时,为了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经人引荐参加了私人戏班——新民剧社。

孙莉群进入新民剧社是1951年,这个剧社当时在民间很有影响力。她的启蒙老师是个男旦演员,当时在西关很有名,扮相也好。说起第一次登台表演,孙莉群回忆:“第一个戏学的是《杨氏婢》,这个戏唱的是反封建。戏里的这个丈夫去世了,这个小姐要改嫁,丫鬟在里面和小姐有很多对戏。我第一次登台唱戏,锣鼓一响,忽然把戏词都忘了,心里特别紧张。最后旁边的师傅把我往台上一推,当我一上台面对观众,忽然也就平静了。我顺利按照老师教的表演完了,但是到最后下场,我手里拿的手绢掉到舞台上。那时候也不知道,要不要去拾起来?后来一想,老师没教,也不敢去拾,最后就落在舞台上,这样走下了舞台。”

由于刻苦学艺,进步也很快。随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孙莉群先后在《花园卖水》《劈山救母》《白蛇传》《十五贯》《小二黑结婚》等十多本戏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受观众喜爱。

“那时候还是年龄小,但是学戏学得很快。既演现代剧,也演传统剧。我那时候演的青蛇,青蛇的戏份和白蛇的戏份一样重,每次演出都能获得鼓励和掌声。这些演出和经历,也让我得到了锻炼。还有《劈山救母》的戏,我演的是小灵芝,也是有分量的角色。到最后,观众都记住了我这个角色的名字,喊我小灵芝。”

在易俗社迎来大的发展

1952年,剧团要进行改革,易俗社也在招生,孙莉群通过考试来到了易俗社,“我原来的剧社也答应可以放人,但是要求把我会的戏先教给别人,等其他人学会了,我才能离开。当时我想这个要求也很合理,我在社里一年多演了不少戏,这些戏好多都是本戏,我担任的都是重要角色,比如《十五贯》《劈山救母》等,另外还有几个折子戏。”

进了易俗社,孙莉群在秦腔的表演艺术上也迎来了大的发展,“当时很多人去赴朝慰问演出,和我同期的其他学员已经在舞台上经常表演。这两年,通过我自己刻苦练功,还有老师的培养和不断的勤奋,又演了好几个戏。第一个很正规的演出是《白蛇传》,我演的是青蛇。后来又演了《五典坡》,我在里面演了王宝钏。在这些不断演出中,我自己也有了很大提升。我们那一批是1955年毕业,1954年年底就考试,唱、做、念、打,每个人都要过,老师坐在那里打分。考试前心里很害怕,最后公布成绩,我排在前十名,还是靠前的几名。当时的文化局为了表彰我们,奖励了两本书,其中一本书是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我把这本书一直保存至今,前些年又交给易俗社当作老物件进行保管。”

毕业之后,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孙莉群一直走在观众和群众中间。“我们刚刚毕业,常年是舞台到农村、农村到舞台,不停地在实践。实践很重要,演的剧目多,演的场次多,观众都记住了。在演出的过程中,我们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易俗社的原创剧目传承下来了。我们那一批可以说演出的场次多,演出的剧目多,培养的人才多。”

1960年,易俗社和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秦腔电影《三滴血》,孙莉群也参与演出,“秦腔电影《三滴血》本来是南方的一些省份准备要拍,我们坚持要求自己拍。当时西安电影制片厂也才刚刚建设,拍摄的设备都很简单。现场一开拍,所有的灯光一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洗桑拿浴。我们在拍摄现场就不停地擦汗,也是大夏天,当时连风扇都没有。拍摄的时候没有草,现场就去挖草。交通工具是天天来回走,我们自己还要生活,晚上还有演出。在摄制组拍了半年多,演出中也有很多难忘的事情。组里的一位同事,就是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全巧民,她扮演的是贾莲香。生活中她比我大,我把她叫姐。在演出的舞台上,她把我叫妈。当时生活还是比较困难时期,我家里有点缺粮,她给我们送来了7斤粮食,我一直还记着的。”

至今回忆起来,孙莉群说得最多的是心存感恩,“我常常怀念那时候的时光,怀念和那些老艺术家学习的场景,他们为易俗社的发展是做了很大的贡献。没有这些创始人,更是没有咱们今天的易俗社。没有这些老艺术家的坚持,更是没有今天的我们。咱们易俗社今年是110周年,中间经历的时间有这么长,能够一直坚持下来,很不容易。”

做历史上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1984年,上级任命孙莉群为易俗社的副社长,除了自己的演出外,还要主管业务。在演了众多的秦腔戏中,孙莉群说到了秦腔戏《西安事变》。

“那时候我有体会,感觉我不是在演戏,是在做历史上有意义的一件事情。1976年,当时咱们的周总理去世,咱们的心情非常悲痛。用怎样的方式来怀念咱们的好总理?咱们的形式,就是创作好的秦腔戏,于是就排练了《西安事变》,我在这里面演的是宋美龄。这部戏里面,有很多的秦腔名家。我们都想着,必须要排练好这部戏。经过大家的努力,最后我们的这部戏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得演出一等奖,还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一等奖,文化部给我们颁发了奖状。”

在主管业务的同时,孙莉群心里一直想着易俗社的发展,“我心里这样想,咱们的易俗社只能办好。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演出缺少服装,被外界调侃还不如外面的江湖班子。当时没有办公场地、没有住宿条件,我给上级领导反映情况。后面有很多的问题,都逐步得到了解决。”

“舞台演员要用艺术魅力去征服观众,而不是去迎合观众。”这是一位导演说的,孙莉群一直用这句话勉励自己。

退休之后的孙莉群通过各种方式对社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的梦想,就是把一些老艺术家的作品,更好地展现在舞台上。一想起过去的传承,实在太不容易了。我们成立了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这在戏曲界也是全国第一个。对于过去的好戏,我们要传承,也要发展。咱们易俗社原创的戏太多,我们对老艺术家有很多的怀念,也是对他们创作的一种敬仰。我们的创作原则就是立社原则——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这个原则,我们应该永远坚持下去。”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曾世湘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