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艺术流派传承研讨会于古城举行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8-04 17:45
大秦正声,世纪回响。1912年成立的易俗社,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经典,人才济济,鲁迅先生曾多次观看易俗社演出并题写“古调独弹”匾额。今年,易俗社将迎来建社110周年,8月3日至4日,作为相关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西安易俗社艺术流派传承研讨会在我市举行。
两场研讨会,聚集了我省乃至全国的数十位戏剧领域学者和权威人士,分别由著名编剧、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和西安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西安艺术》执行主编韩健主持。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戏剧年鉴》主编李小青,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陕西省剧协党组书记李生茂,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著名文化学者、戏剧评论家孙豹隐、苏育生、李平、杨云峰、李有军等。两天时间里,大家集中研讨了易俗社著名秦腔演员刘毓中所创立的刘派、肖若兰创立的肖派和陈妙华创立的陈派等秦腔艺术流派,在秦腔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下秦腔发展的影响。众人更深入讨论了如何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秦腔流派,在新时代更好展现秦腔艺术的群众性、时代性等话题。
现场,苏育生、冀福记等根据各位流派艺术家的从艺经历、剧目特点、人物塑造等方面探讨了其艺术成就,并分析了他们对后学者的影响;杨云峰以《易俗社流派传承的文化底蕴》为题,讨论了流派的诞生不仅需要社会条件,更需要演员自身努力和天赋;李有军深入讨论了20世纪秦腔剧种的流派美学体系的生成和典范作用。
在两场研讨会上,秦腔老艺术家以及各流派传人郭葆华、贺林、桑梓、孙莉群、刘晓玲、张詠华、王荣华、韩利霞等人的现身,让众人尤为惊喜。
大师风采在回忆与讲述中重现今人眼前——孙莉群深情回忆了自己与肖若兰搭档演出的经历,赞誉其艺德高尚、艺术精湛,并建议对秦腔各流派进行深入归纳整理,对易俗社表演风格进行全面归纳;张詠华结合在《三回头》的表演,探讨了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并分析应当如何传承孟遏云、肖若兰的唱腔特点;刘晓玲认为,当下对秦腔流派还应有更多总结和宣传,她以肖若兰为例,探讨发现流派、保护流派、传承流派是秦腔艺术不断发展、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刘毓中的弟子桑梓认真总结了老师的艺术风格与社会影响,认为应坚持老师坚持守正创新、严谨认真的艺术观念,学习其尊师重道、博学钻研的态度;陈妙华弟子吕秋娟结合自己跟随老师学艺17年的经历,讲述了老师钻研艺术、教导学生的日常点滴;肖若兰弟子王荣华根据自己多年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强调了不仅应学习前辈的艺术和技术,更应当学习其严谨的精神。
秦腔以高昂激越的唱腔,唱响着西北人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赤诚之心。研讨会上,众位专家和艺术家一致认为,易俗社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的办社宗旨,同时,易俗社在长达110年的发展史上,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艺术家,开创了诸多秦腔流派,有利推动了秦腔艺术的发展壮大。今天,易俗社人要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传承振兴秦腔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要秉承百余年间易俗社先贤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艺术精神,坚定不移流派继承、积极探索流派发展,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让大秦之声更好传承。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实习生 袁艺函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