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预嘱”引热议!你怎么看?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7-12 12:26

1e6a95471caf5b41cb42e2628d7bd506.jpeg

医护人员抢救患者(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在病人抢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病人生命垂危甚至可以判断已经失去了抢救意义,而且抢救过程中病人会非常痛苦,即便抢救过来后,可能生存质量也很差,存活时间也很短。那么,这种情况下到底是继续坚持抢救还是放弃抢救?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不仅涉及伦理问题,而且也没有法律支持。

对不愿忍受过度抢救

痛苦的临终患者是福音

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其中在“临终决定权”上做出突破,规定如果病人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将公民生前预嘱写入地方法规。由此,深圳市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赋予患者“临终决定权”。

修订稿一通过,很快就受到众多网民关注,成为网络热点,冲上了热搜。对于“生前预嘱”西安市民怎么看?记者进行了走访。

市民赵女士给记者分享了她爷爷的故事。她说,自己的爷爷生前患上了皮肤癌,在终末期因为癌症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老人每天都祈求家里人,能让自己安乐地死去。然而,亲情不答应,医院不答应,法律更不答应。于是,她看着爷爷整夜整夜疼得睡不着觉,止痛药吃着也没有效果,后来耳朵前后开始溃烂,而且伤口明显扩大,连骨头都能看得见。老人每天仰面躺在床上,时不时就发出“哎哟”的声音。除此之外,一天都不会说话。赵女士说,一家人就这样看着爷爷在命悬一线的煎熬中,直到生命终结,大家心里都很难过但都是束手无策。

赵女士的爷爷去世后,她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人的生命要在别人的掌控中死去?赵女士说,她经常和朋友探讨这个问题。一位朋友也曾经痛心地讲了一件事:她的父亲因为脑出血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医生明确表态,抢救的希望不大,即便抢救过来也可能是植物人。但这位朋友依然坚持,求医生一定要救活父亲。为了延长父亲的生命,她让医生给父亲戴上了呼吸机,还从榆林转院到西安。两个多月的时间,她的父亲近乎哀求地示意孩子们为他拔掉呼吸机。子女看着父亲眼中的无助和绝望,就是下不了决心,直至到呼吸机也不能挽救父亲的呼吸才作罢。等父亲过世后,再想起父亲临终时的眼神,这位朋友开始忏悔,觉得或许该让父亲体面地离开。

看到“生前预嘱”冲上热搜,赵女士表示,终末期患者往往已经意识不清,是否抢救只能让其直系亲属签字,但选择“放弃”对患者家属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人对生命的无限珍惜和无法割舍的亲情,再加上社会伦理的无形作用,家属心里只要还保有一丝希望,甚至已经知道没有起死回生的希望,绝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坚持抢救,不愿留下任何遗憾。而如果患者有生前预嘱,对家属做决定就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临终抢救时是否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救治手段,患者可以在生前预嘱中自主做好安排,避免临终前经受过度抢救痛苦时,对不愿忍受过度抢救痛苦的临终患者是一大福音。

真正实施不容易

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只要患者还有一口气,只要家属不放弃,医生都会全力救治。但即便是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疾病尚未攻克,生死竞速时刻上演,死亡仍会发生。站在理性角度,有些疾病就算竭尽全力,也改变不了什么。比如有创的开放气道、插管或气切、心肺复苏等医疗手段,只能延缓死亡进程,无法真正救命。因为没有生前预嘱,就无法知道患者临终前的心愿,没有条件支持家属放弃抢救的选择,医疗机构在判断失去抢救价值的情况下也没有法律依据作出放弃抢救的决定。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即便家庭经济困难,也知道抢救没有价值,几乎所有的家属对患者的临终抢救还是坚持不放弃,医疗机构也只有尊重患者家属的选择,患者则要经受过度抢救的无尽痛苦直到生命结束。

除了执意不放弃的,在医院还会遇到有的亲属因为私心或其他考虑,本可以救却做出不救的抉择……“很多时候,医生也很无奈,看着想生的人不能生,看着想死的人不能死。但在生死的选择权面前,医生只能被动遵从家属意愿。”这名医生说,有了“生前预嘱”的话,它可以给患者一个自主决定权,也让临床医生不再左右为难。

通过立法赋予公民生前预嘱法律效力,让患者拥有“临终决定权”,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避免患者遭受其不愿意遭受的痛苦,也可以化解患者家属选择放弃过度抢救时可能遇到伦理指责等两难选择,但要真正实施起来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热点专家王晓勇更倾向于自然死亡。他说,立法赋予了公民生前预嘱法律效力,但在患者生死未卜又无法表达当时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如何避免患者生前预嘱被恶意利用,也许会是一个难以拿捏的问题。另外,过度抢救是一个医学概念,通俗讲就是对挽救患者生命已经完全没有价值的抢救。但是,患者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才算是过度抢救,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十分精准判断的问题。深圳率先通过立法的探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生死的特殊性,如何完善配套规则、审慎推进必定是一道难度不小的考题,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相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