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负时代 青年挺膺担当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04 07:52

a73ce363328b3c2cd4cf20e92c85b8a2.jpeg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自动化学院教授曹晓宇(中)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ee7275146ebe77c5b92971fd0e029bda.jpeg

4月23日,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强在长安区王曲街道江兆村的麦田里,仔细查看小麦长势。记者 刘芊羽摄

78e3438a19364ccdf23ea65c1fb38cb5.jpeg

4月25日,陕西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运动员王子露在进行艺术体操训练。 记者 刘芊羽摄

a0bfd7a46ecc5b8c23e1304d8afb1bd4.jpeg

榆林蓝天救援队队长白文涛在分享应急救援知识(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时光荏苒,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到来了。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新时代新征程,朝气蓬勃的陕西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在科研一线勇攀高峰,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在追梦路上不断冲刺,在服务奉献中焕发光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挺膺担当。今天,让我们走近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部分陕西青年,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并以他们为榜样,在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

在科研一线勇攀高峰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攀登科研高峰。”4月27日,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自动化学院教授曹晓宇说,科研最大的魅力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它需要每位科研人员勇于担当、敢于探索,不停攀登、不断前进。

35岁的曹晓宇主要从事智能电网规划与优化调度、弹性电网、绿色算力系统调度等方面的研究。他是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的核心成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多年来,他聚焦国家能源安全,提出了国际领先的不确定优化理论及方法,为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保驾护航;牵头承担国网西藏电力公司科技项目,多次赴西藏实地攻关,在储能电站选址定容、源网储协同调度等方面实现突破,把论文写在雪域高原;参与建设陕西电网大数据智能云平台,采用信息物理融合手段实现高韧性运行管控,提升供电可靠性;依托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大型能源央企的产学研合作,将成果逐步推广应用于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等10余个省份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

“西迁精神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还是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曹晓宇常以西迁精神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专业课《运筹学》的教学中,他将前辈的奋斗故事引入课堂,并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引导学生传承科学家精神、建立系统工程思维。在他的指导下,其学生在省级以上学术和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60余项,超半数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成为科研院所与大型国企的青年骨干。

“能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是时代赋予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宝贵机遇。”曹晓宇表示,未来将在西迁精神的引领下,带领更多学子为国之所需奉献青春。

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

4月23日,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江兆村的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微风吹过,绿浪滚滚,一派郁郁葱葱的喜人景象。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强穿行于田间,仔细查看小麦长势。

“近年来,合作社通过运用新型农机具、试点无人农场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他笑着说,“刚才随手抽了一个麦穗数了一下,整穗小麦有40多粒籽,算是高产。”

2012年,薛强从西安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决定返乡,从父亲手中接管合作社,开启种粮之旅。他凭着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的态度,问专家、问农民、问技术员,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长为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级职业农民。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怎么种好地”成为现实问题。薛强找到了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径——土地托管。

这些年,合作社购置了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等新型农机具150多台(套);组建专家指导组,成立由200余人组成的农机、农技、植保、水电专业服务队;建立2.5万亩小麦良繁基地,实现种子基地直购,亩均成本减少50元。

“土地托管就是‘你在外打工挣钱,我在家替你种田’。如今,通过‘合作社+街道党工委+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土地托管模式,我们解决了外出农民的后顾之忧和农田撂荒问题。”薛强说,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托管土地3万亩、流转土地3000亩,服务涉及长安区8个街道20余个行政村的6000多户村民,群众收入稳步提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希望越来越多有情怀、有激情、有知识的新农人选择逐梦田野,为田间地头注入发展新活力。”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薛强越干越有劲头。

在追梦路上不断冲刺

艺术体操是一项将体操和舞蹈元素相结合的竞技体育项目,被誉为“地毯上的芭蕾”。在这背后,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付出。

4月25日8时至20时许,在高强度训练中,21岁的陕西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运动员王子露挥舞灵动的绳、操控精巧的棒、舞动飘逸的带、旋转翻飞的圈,不断向动作的极致完美发起挑战。

“我每天第一个入馆训练。”王子露7岁开始接触艺术体操,训练占据了她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在训练中,她不仅要忍受伤病带来的疼痛和不适,还要克服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但她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为热爱的运动拼搏,很幸福。”王子露坦言,艺术体操让她更加坚韧、顽强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凭着一颗不服输的心、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王子露的技艺日益精湛,逐渐成长为中国艺术体操队的“当家花旦”。

王子露获得杭州第19届亚运会艺术体操个人团体铜牌,2023年、2024年蝉联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全能冠军;2024年获得艺术体操世界杯雅典站个人单项棒操冠军、意大利站个人单项圈操冠军,成为首位获得世界杯单项冠军的中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员。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王子露演绎的棒操《秦王破阵乐》、带操《醉太平》,让中国风“吹”向世界。最终,她获得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个人全能第七名,创造了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也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陕西西安的姑娘。

“竞技场上有输就有赢,不能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放弃,坚持到底一定能有收获。2021年的十四运会,我获得了艺术体操个人全能第三名。今年十五运会,我希望可以超越自己,取得更好的名次。”王子露表示,年轻一代的艺术体操小将们还在不断成长,自己将承担起传帮带的作用,激励她们向着梦想勇往直前。

在服务奉献中焕发光彩

“当受困者抓住你手腕的瞬间,你能清晰感受到生命的重量。”4月26日,榆林蓝天救援队队长白文涛说,“哪里最需要,我就要去哪里。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会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搜索并营救。”

多年来,从八百里秦川到安纳托利亚高原,白文涛始终坚守在应急救援一线,无论是在绥德“7·26”特大洪水救援现场,还是“8·17”甘肃文县暴洪泥石流救援现场,抑或是土耳其地震灾区救援现场等,都有他逆行的身影。

“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感到很快乐。”大学期间,白文涛就多次参与学校及社团组织的公益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深刻体会到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的渺小以及专业救援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2009年12月,白文涛应征入伍,认真学习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等专业救援技能,并多次参与救援工作。2011年退役后,每逢周末,他就背着救援装备奔波在公益服务一线。

2012年3月,白文涛牵头组建榆林蓝天救援队。没有场地,他把自家车库改成装备库;缺乏资金,他与队友拿出积蓄购置第一批救援绳;队员经验不足,他主动学习后开展队内培训。经过10多年发展,这支队伍成为拥有37名专业队员、300余名志愿者的重要民间救援力量。

在多次向险而行中,白文涛印象最深刻的是土耳其地震救援。2023年2月,土耳其发生强震,白文涛作为中国蓝天救援队骨干与全国队友一起赶赴马拉蒂亚省。面对天气寒冷、语言障碍和持续余震,白文涛和队友们历经10天搜救,找到幸存者4名。

在完成重大救援任务的同时,白文涛带领队员多次参与大型群体性活动保障任务,还走进榆林市的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公益防灾自救技能普及课百余场,受益人数3万余人次。

当青春与志愿服务相遇相伴时,青春就变得更加绚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学会了合作与奉献。这些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白文涛说,自己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

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新时代的陕西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