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俗社百年到秦腔千年 京城及西北五省戏剧专家被两座秦腔主题博物馆震撼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6-13 22:5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寻一段时光,找一处场所,能够去静心体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当代人难得的享受。在西安钟楼下,有两座极为幽静的博物馆,诉说着秦腔千百年的过往。一座记载着西安秦腔的百年当代史,一座记录着秦腔数千年的渊源与情怀。13日中国秦腔节开幕当天,来自北京中国剧协及西北五省的戏剧专家及本届秦腔节的评委们,分别走进了易俗社剧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连声赞叹秦腔文脉的根在这里得到了传承。
秦腔百年当代史一览无余
西安地标钟楼附近的西一路,拥有百年历史的易俗社剧场坐北朝南。来自各地的戏剧专家们刚一见到易俗社古朴的大门,和迎面而来的古调独弹四字牌匾,便被时光拉回到了百年前,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秦腔艺术的味道。
民国元年(1912),李桐轩和孙仁玉成立易俗社,进行秦腔演出和戏曲艺术教育。民国六年(1917),在此购买“宜春园”剧场,改造维修成为易俗社自己的剧场。2006年5月25日,这里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俗社剧场一如当年,胜似当年。
剧场西侧即是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在曾经的二层办公楼内,分布着不同主题的展厅,包括序篇、历史篇、人物篇、剧本篇、经典传承篇等八个部分。动画、戏曲片段、老物件、老文献、老剧本等生动的展示方式,展示了创始人李桐轩、范紫东、孙仁玉,以及宋子华、陈妙华、肖玉玲等一批名家的往事,讲述了易俗社的百年风雨历程,以及重要艺术成就和精神传承。
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为宗旨,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编、导、演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秦腔艺术团体——易俗社。不同于旧社会戏班的传帮带形式,当年的易俗社犹如一座新式的戏剧学校,学生一面练功一面学习文化课,当年的历史、国文、算数课本,还有毕业证,记录着早年易俗社学员学戏的过程经历,记录着这座新式戏剧学校的不同凡响与远见卓识。看到这些老物件,众多戏剧专家纷纷感慨,当年一批有识之士对秦腔艺术做出的贡献百年不衰,对西安这座城市乃至中国秦腔剧中的影响力至今依然延续着。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西北局的撤销,以及戏曲社团登记工作的开展,西安市属院团前面都冠以“西安”或者“西安市”字样。从此以后,易俗社正式命名为“西安易俗社”,当年制作的牌匾一直使用到2005年文艺院团改制。这面如今进入博物馆展柜内的牌匾,是易俗社当代史的见证。
漫步易俗社百年博物馆,除了回顾易俗社的百年历史,还可以看到这里的著名人物、服装道具和代表性的剧目等。在不同的展厅内,通过各种展示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许多秦腔的著名剧目,其中,《三滴血》《火焰驹》的电影、照片、模型、实物资料和多媒体互动装置,让专家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代表秦腔极高水准的经典剧目,传播力是深远的,影响力是无可估量的。
追溯中国秦腔的千年时光
当专家们走进易俗社文化街区的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展厅,但见各个历史年代的文物与现代科技展示手段相得益彰,从大文化的视角,向游人们展示秦腔的诞生、发展、兴盛、传播的过程。
从千年前的坐式、立式乐舞佣,再到明清剧作刻本,再到老剧本、留声机、老胶片、老式电影机,再到录音机、录像机DVD……从历史演变到剧本创作,从脸谱服饰到各个时期的名家名唱段,应有尽有、一览无余,仿佛一段秦腔千年咏叹调,将秦腔的历史脉络,完整而细致地梳理出来,让专家们从中感受到秦腔的文化底蕴之深厚,与秦腔剧种在发展过程中海纳百川式的包容与博大。
博物馆内一部时长9分钟左右的三维动画片,共分为大秦之声、先民之情、义军之魂、花雅之争、古调独弹、百花齐放6个部分,用现代技术详细解释了秦腔在其几千年流传历史中的各个重要时节。
还有三维全息投影技术制作的花脸、闺门旦、净角等各个秦腔行当演员们的精彩片段,宛如戏台就在眼前,让观众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秦腔行当的细致划分。在电子互动区,专家们点击屏幕,就能将各行当的服饰,剧本逐一浏览,吸收海量秦腔知识。此外,各种名角影像也可轮番点击播映。参观者置身博物馆,就能收获在剧场的现场感觉和气氛。
参观结束之后,专家们对易俗社的历史和成就无比赞叹,对秦腔博物馆展现的秦腔时空发展翔实脉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职茵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