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快健康西安建设步伐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2-19 16:41
1个月实现社会面清零,40天实现整体清零,2个月实现确诊病例全部治愈;顺利护航十四运和残特奥会精彩圆满落幕;13个医院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这是记者从19日召开的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一组数据。2021年,是西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极为重要、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一年。这一年里,我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健康西安建设步伐。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多轮冲击来临时,各级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抢时间、抢速度,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市6.3万名白衣战士逆行出征尽锐出战
去年底今年初,我市遭遇了疫情防控的世纪大考,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疫大仗硬仗。6.3万名白衣战士逆行出征、尽锐出战,1个月实现社会面清零,40天实现整体清零,2个月实现确诊病例全部治愈,打赢了自武汉疫情以来最为严峻、最为艰难的防控阻击战歼灭战。在经受住重大疫情考验的同时,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环境同防”,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承接入境航班947架次,确诊境外输入性病例857例;检测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环境及从业人员样本134.1万份;设置发热门诊77个,建立6家城市核酸检测基地,130家机构可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达到67万人份;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98.8万剂次,18岁以上人群接种第二剂次完成率98%以上。
顺利护航十四运会 提供医疗服务1.6万人次
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是大型赛事不可或缺的保障力量。我市构建1+5+N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按“一赛一案”原则制定防控方案和措施,落实“六个全面”,即全程闭环管理、全链条可追溯、全员核酸检测、全员疫苗接种、全部查验准入、全面环境洗消,坚决做到疫情防控不留死角。
组建“1+2+1+1”全运村医疗服务网,组织23家省、市三级医院的1000余名医务人员,全程负责十四运会开闭幕式和西安赛区29个赛事项目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
全市累计投入医疗、防疫、监督等人员4.8万人次,提供医疗服务1.6万人次,实现十四运会疫情“零感染”、医疗“零投诉”、服务“零失误”、场场有观众,顺利护航十四运和残特奥会精彩圆满落幕。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已完成168个
13个医院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生产总值112亿元,其中6个主体封顶、3个部分主体封顶、2个正在进行主体施工、2个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全面加快区县级疾控、医疗机构建设,20个区县级疾控机构建设项目中,3个已投用、7个开工建设、10个完成项目选址;24个区县级医院建设项目中,6个已竣工、9个开工建设、9个完成前期准备。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已完成168个,其中新迁建、改扩建项目88个,公有化村卫生室80个。
先行启动建设空港新城、秦汉新城、高陵区、国际港务区4个健康驿站,已均进入基础施工阶段。紧急启动建设日检测能力达50万管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改造面积6500平方米,建成后,我市应对突发疫情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将显著提升。
出台推进健康西安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健康西安建设17项行动。组建市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各专项行动工作组,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将8类健康细胞建设与健康西安建设有机融合,全市建设健康医院117家、健康学校313所、健康村庄523个、健康社区670个、健康企业250家、健康家庭76万户、健康机关280个,健康军营建设稳步推进。建立防止因病返贫常态化筛查预警和帮扶机制,全力推进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累计救治30种大病患者7019人,建档立卡四种重点慢性病签约服务3.8万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控烟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家庭医生签约210.1万人次
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组建城市医疗集团6个、县域医共体16个、网格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87个,实现全市覆盖。完成“4+7”试点第一批采购周期结余留用工作,向全市近200家医疗机构兑付医保结余留用资金2871万元。积极探索“信用+综合监管”,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信用综合评价。
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9个专业区域医疗中心通过省级评审。建立二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新增5个临床质控中心,全市建成质控中心26个。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对12个区县公立中医院进行提标扩能,建成示范中医馆27个。周至县山茱萸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科技示范基地。深入开展“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惠民行动。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950.9万份、家庭医生签约210.1万人次、老年人健康体检65.7万人次。开展“千名医师”大型义诊活动,服务群众4.8万人次。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全年累计献血23.7万人次,总采血量突破80吨,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15个区县实现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中心全覆盖
深入推进艾滋病防治。持续推进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治疗成功率95.6%。持续做好流感、狂犬病、手足口病、布病、出血热等防控,流感同比下降80%、布病同比下降7.5%。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4.5‰,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87.5%。创建成国家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0个,高血压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超过国家要求。
实施母婴健康安全行动,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96.62%,宫颈癌及乳腺癌检查19.93万人次;15个区县(开发区)实现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中心全覆盖,孕产妇死亡率12.26/10万、婴儿死亡率1.43‰,均稳定在较低水平。
在城郊6区和高新区优先开展普惠制婴幼儿托育服务,建成7所普惠机构;开展3岁以下托育服务星级示范创建活动,建成53所星级机构;推动医养结合深入发展,在莲湖区启动家庭病床试点工作,创建成首批省级医养结合服务中心31个、医养结合品牌企业4家;国家、省级命名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23家,累计发放高龄老人生活保健补贴5.9亿元。202家重点行业企业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13项刚性指标均达标,完成401家重点职业病、397家放射性危害因素项目监测。
在市属公立医院逐级建立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系点217个、党支部联系点157个。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高效,全年为群众办实事224项,多家单位做法被省市推广。深入开展漠视和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累计立案172件,建立长效机制4项,曝光典型案例22起,深植厚培行业新风正气,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明显改善。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黎娜
2022年 我市卫健系统将全力做好这些事——
●完善疫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完成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
●坚持推进医疗服务新模式
卫生健康工作事关群众健康福祉,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19日召开的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明确,2022年,我市卫健系统将做好以下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推动西安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
提高“一老一小”和加强针接种率
我市将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主动发挥主力军作用,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加强疫情分析预警。高度关注国内外疫情形势、病毒变异等情况,发挥专家专业优势,科学分析、动态评估,因时因势调整完善防控策略。持续加强发热门诊和社区疫情发现能力建设,落实预检分诊、首诊负责制,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强化社区网格化排查。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设置方便群众的核酸检测点,加强疫情监测,第一时间发现报告疫情。
坚持人物环境同防。严格实施入境人员和工作人员闭环管理、中高风险地区来返人员排查管控、进口冷链食品和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等管控,落实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登记监测购买使用“一退一止两抗”药品人员,持续开展相关环境监测,第一时间排查管控外市推送的风险人员,分类落实景区景点、商场超市、学校、监狱等场所管理措施。推进规范消毒工作。
坚持“党委政府找人、卫健部门接种”,加强对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督导,提高“一老一小”和加强针接种率,如期完成接种任务。加强疫情政策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形成群防群控的疫情防线。
按照市级300人底线标准储备流调队伍
全市组建增援医疗队80支以上
完善公安牵头的“三公”流调协作机制,按照市级300人、区县(开发区)100人的底线标准储备流调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保持24小时轮值热备状态,确保随时能用、用之能胜。建立市区统筹调动机制,促进开发区与行政区疫情防控协作协同,建立“预备役”制度,完善平急转换机制。按照24小时完成1轮大规模核酸筛查的要求,加强采样能力储备,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确保检测质量。协调相关部门和区县(开发区)按每万人20间准备符合标准的隔离用房,建立预排名录和启用顺序,落实全市应急医用物资实物和产能储备。
坚持“逢阳必报、逢阳即管、接报即查”,发现初筛阳性立即上报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全市卫健系统迅速进入应急状态,第一时间调集最强力量,落实流调、转运、隔离、检测、封控、救治等措施,把疫情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推进市级定点医院建设,加强CT等专用设备配备,严格落实闭环管理。建立健全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制定完善制度,分级分梯队启动定点医院;建立应急增援机制,全市组建增援医疗队80支以上;落实定点医院医务人员住宿酒店、闭环转运、专班入驻管理等保障机制,配齐配强院感防控队伍,坚决守住院感防控底线。统筹做好疫情期间全市医疗服务、急诊急救和特殊患者的救治保障工作,及时保障群众就医需求,守卫群众健康。
探索医疗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
5个区县各建成1个疾控区域中心实验室
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升重大疫情救治水平。稳步推进市、区县(开发区)两级疾控体系改革,推动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室,探索医疗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在企事业单位逐步推广卫生员制度,在社区(村)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健全基层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推动健全疾控网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提升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疫情预防控制体系。修订和编制《西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加强区县级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建设,设立固定指挥场所。加快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疾控中心新址)建设,按照标准建成市级核酸检测实验室,提高快速检测能力。完成20个区县级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购建移动方舱,提升13个区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莲湖区、雁塔区、阎良区、鄠邑区、蓝田县各建成1个疾控区域中心实验室。
加强疫情防控信息化能力建设,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全力推进市级定点医院、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推进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合、区县(开发区)医院与公共卫生中心融合。建立全市统一应急救援机制,完善急救网络框架,建立高科技信息化急救系统,增加负压救护车和院前急救救护车数量。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提高市级定点医院重症床位比例。
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批公共卫生重点学科。设立疾病控制和卫生应急培训基地,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统筹医疗和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平战结合的专业队伍,从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
新迁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9个
改扩建13个公有化村卫生室91个
加快推进卫生健康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完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做好项目谋划,加快重点项目实施,用高质量项目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13个医院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协调推进力度,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加快新建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按照《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市中心医院经开院区、市第一医院迁建项目、市中医医院南院区、市红会医院高铁新城院区、市儿童医院经开院区、市公共卫生中心等项目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进一步优化我市医疗诊治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提供高质量保障。
实施“强基创优提升”行动。强化区县(开发区)建设主体责任,全面完成《三年行动方案》任务中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新迁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9个,改扩建13个,公有化村卫生室91个。完成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培训。
在周至县、蓝田县和高新区开展规范化卫生应急区县创建。新建献血点5个。加快健康驿站建设。落实市政府安排部署,指导协调西咸新区、高陵区、国际港务区,力争在2022年底完成4个健康驿站建设项目,共计56万平方米、5730个房间。
创建星级示范机构100所普惠托育机构22所
新增托位1万个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使用率。发挥市短缺药品会商联动机制作用,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规范引导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坚持推进预约诊疗、日间医疗、多学科诊疗(MDT)等医疗服务新模式,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探索多元化护理服务模式,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快县级医院“五大中心”建设,实现远郊区县全覆盖,推进“千县工程”周至县人民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持续做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加强卫生院能力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卫生院建设二级医院,打造县级区域医疗副中心。
加快推进市中医医院曲江院区建设项目,促进中医医疗资源和服务进入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强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转诊工作,维持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在较低水平。开展创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活动,创建星级示范机构100所、普惠托育机构22所,新增托位1万个,指导莲湖和雁塔争创我省第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区。依法稳步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制定我市实施方案。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品牌企业建设,适时扩大家庭病床试点范围。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型床位评估试点,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比例达到50%以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占比达到85%以上,扎实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