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叠加降温 如何“罩”顾自己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1-11-01 16:57
棉口罩、透明口罩不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
众所周知,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者打喷嚏、咳嗽、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会携带着病毒,可被近距离接触者直接吸入,导致感染。而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染性更强。专家提醒,棉布口罩虽具有很好的保暖效果,但不能有效阻隔飞沫、体液、分泌物等,所以棉布口罩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无效。具有防护作用的包括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以及防护口罩(KN95、N95、FFP2等),其过滤效率是逐渐增高的。建议市民正规佩戴口罩,可选择围巾适度保暖。
此外,在青年群体间悄然走红的透明口罩也不能有效防控病毒,专家提醒勿盲目跟风。网上的“透明口罩”材质是塑料,既不能通气、也不能过滤病毒,起不到防护作用,自制口罩也不建议佩戴。建议普通健康人在人群比较密集的公共场所还是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根据自身情况、所在环境选择合适的口罩
不同场合、不同人群,口罩选择大有不同,市民可根据自身情况、所在环境选择合适的类型,不必过度防护。
专家提醒普通公众注意“五个进行时”,牢记戴口罩。具体包括,在人员密集场所时(室内:商场、超市、电影院、会场、展馆、机场、码头和酒店公用区域等,室外: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乘坐厢式电梯和飞机、火车、轮船、长途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医院就诊、陪护时,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时;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根据情况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防护口罩(KN95、N95、FFP2等)。
有市民咨询,特殊时期上班族应如何兼顾防护与正常办公?专家建议,办公楼宇内如果办公人员独自办公,或是少数人员(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在通风良好情况下办公,可不戴口罩;召开会议等人员较多情况时,可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处于人员密集、空间狭小、通风不畅的办公场所内,或是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病人时,可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或防护口罩(KN95、N95、FFP2等);上下班时口罩使用参照普通公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情况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建议普通公众除选用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级别口罩外,遵守以下规定:
1. 正确佩戴,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
2.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3.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4.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5.戴口罩期间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
6.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需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
7.建议家庭存留少量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备用。
霜降已过,立冬将至,天气愈加转凉。日前,记者乘坐公交车时偶遇一位老人佩戴棉口罩,上车时被司机劝阻。记者为老人提供了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她才坐上车。老人表示,“现在早晚天冷,想着棉口罩保暖,不知道戴这个不能乘车。”连日来,记者发现大街上不少行人的口罩也开启了“御寒”模式,各式口罩开始取代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近期多地出现散发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传播风险和防控压力持续增加。如何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兼顾安全防护与保暖?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安市疾控中心专家。 ■西安新闻网讯记者 王江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