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保护蓝皮书》发布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1-10-26 21:21
10月26日,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林业局发布了《朱鹮保护蓝皮书》,涵盖朱鹮概况、朱鹮“灭绝”和重新发现、朱鹮保护研究、主要保护措施、朱鹮保护成效、朱鹮文化与对外交流和朱鹮保护展望七部分内容。
从发现到保护
朱鹮曾遭遇生存危机
朱鹮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是朱鹮的重要分布地,从黑龙江到海南的20个省(自治区)均有分布,陕西全境适生,种群曾极为繁盛。但农业工业化的背景下,古老的朱鹮也曾遭遇空前的生存危机。
资料显示,1963年,朱鹮在俄罗斯灭绝;1964年之后在我国再无发现;1979年,在朝鲜半岛消失;1980年12月-1981年1月,日本佐渡的最后5只野生个体被捕捉人工饲养。直到1981年5月,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朱鹮最后的“庇护所”。
“研究认为,朱鹮种群快速衰退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朱鹮体内DDT生物富集导致其卵壳薄化,繁殖率降低;二是食物缺乏,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导致朱鹮觅食地(水田)面积减少;三是过度采伐,朱鹮筑巢树、停歇树、夜宿树大量减少;四是气候因素,气候变暖和干旱造成大面积水田和湿地干涸;五是非法猎捕,历史上曾出现大肆捕猎朱鹮的现象。”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说,朱鹮保护的重大任务就是让美丽的鸟儿“繁衍”“复兴”。
从繁衍到复兴
朱鹮造就出生态奇迹
从1981年到2021年,《朱鹮保护蓝皮书》回顾了朱鹮保护四十年艰辛历程。“在四十年的保护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模式,为拯救濒危物种提供了可借鉴方案。”昝林森说,其中,就地保护、易地保护、野化放归三大举措是朱鹮保护恢复的关键。陕西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建立生态廊道、开展种群监测、实行社区共管共建等措施,保护恢复栖息地,实现了野生种群快速增长和扩散;通过攻关创新和探索实践朱鹮人工饲养繁育技术,建立扩大人工种群,为野化放归提供种源支持;通过人工干预将人工饲养繁殖个体重新引入其历史分布区,建立可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成为种群复壮的有效手段。
据悉,截至去年底,陕西朱鹮种群数量已从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5257只,占全国的79.45%,占全球的68.67%;野生种群栖息地全部在陕西,面积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分布范围,已经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广东和日本、韩国都已经重建种群,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昝林森表示,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朱鹮已经基本摆脱了濒临灭绝的风险,目前,陕西已建立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基地5个,饲养个体467只;建立野化放归种群4个;陕西放归个体192只;朱鹮野外种群已经突破4450只。但是受其生存环境和自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朱鹮保护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下一步,陕西将积极作为,不断发展和完善朱鹮保护模式,在实施秦岭北麓连续十年野化放归行动的同时,科学推进其他历史分布区野化放归,促进朱鹮种群持续扩大扩散,实现野生种群稳定、可持续繁衍,让朱鹮生生不息、自由翱翔。同时,希望通过发布《朱鹮保护蓝皮书》,进一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濒危物种保护,充分发挥朱鹮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伞护物种”的作用,带动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生态空间治理事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龚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