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看戏从“无奈之举”到“火上加火”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1-03-09 17:12
去年的疫情给线下文艺活动带来冲击和挑战,很多文艺团体在无奈之下,开始了“云端”演出的尝试,陕西人钟情的“戏曲活化石”秦腔同样走上了“拓新”之路。伴随又一个春暖花开,曾经是无奈之举的“线上看戏”,俨然已有越来越火的发展势头,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有秦腔院团更因此计划将网络在线直播纳入常态化演出安排中。
火爆:有秦腔专场单场观看人次突破200万
秦腔不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浸润在每个陕西人血液中的情感牵绊,也因此成为古城多种舞台文艺样态中最受大众欢迎和聚焦的艺术门类。
很多细心的戏迷发现,在经历了“试水期后”,从去年年底至今,秦腔在陕西的“在线演出量”正大幅提升——去年岁末,陕西第十一届戏迷大赛举行期间,每场秦腔赛事都进行了网络直播,决赛更吸引55万余人次在线收看;今年初,西演LIVE·易俗大剧院打造了百年易俗戏剧节,期间除了线下演出,主办方同时通过西演LIVE“空中剧场”,对百年易俗社与三意社演出的22场秦腔演出进行同步直播;本月7日,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主办的俏“梅”凝香·春泥护花——李梅从艺四十周年精品剧目传承展演活动,在半个多月的展演活动期间共有七场演出开启了全程直播,每场直播观看人数都达到百万人次,“最火爆的李梅收徒仪式专场演出,观看总点击量超过了200万人次。”
剧院看戏,享受到的是沉浸式的酣畅淋漓,线上看戏,则有热热闹闹的网络互动环绕。3月7日,记者围观了省戏曲研究院的一场折子戏专场演出的在线直播,只见直播平台留言区十分火热,鲜花、评论不断。有网友边看戏边评论,“这个演员状态不错!”也有网友说:“大家要鼓励戏曲院团多演戏、演好戏、出精品,这样的直播,希望以后要多搞一些。”还有网友称:“一遍看不过瘾,等我明天再回看欣赏一遍,实在是太好看了。点赞!”
赋能:“线上看戏”助力新一代年轻观众培养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在线看秦腔的播出平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剧院方自有平台,如西演LIVE旗下的“空中剧场”,就与华为、陕西电信合作,让科技赋能传统艺术的传播,采用4K超高清与多角度多机位录制的形式,支持在线点播与回放,打破了现场演出对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戏迷足不出户享受到秦腔大餐,且大戏时时在线;另一种则是艺术院团借力媒体平台,如省戏曲研究院的大戏直播,基本每场都是依托新华社现场云、陕西文艺、秦腔学府云剧院、中国秦腔网等四五个直播平台同步进行,覆盖面甚广。
在线演出秦腔,在行业人眼中,打开的是传播通道。省戏曲研究院工作人员苏先生告诉记者,戏曲研究院最初尝试“在线演秦腔”,是在去年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推出“梅花版”秦腔大戏《生命的光芒》,“最初确实是因为疫情的影响,但慢慢我们发现,网络直播具有相当大规模的观众群体,并且网上戏迷们的在线热度堪比现场,通过直播不仅满足了本地秦腔戏迷,还吸引了不少全国其他地方的戏迷来看秦腔,这是我们收获的意外之喜。”
在线演出秦腔,同样让年轻群体更靠近这门古老艺术。在近日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梨园秦声》融媒体节目抖音号直播秦腔传统剧《铡美案》后,当被直播间管理员问及在线观众的年龄,收到的回复很是热闹:“我是94年的,宝鸡。”“我一个‘00后’刷到了这个(秦腔),居然还看了半个小时。”“26岁的我看得津津有味。”
当“国潮”风越来越成为被年轻人追逐的风尚,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大使、陕西广电云图媒介工作室负责人贠佳钰告诉记者,现在有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往往都是通过互联网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艺术欣赏,“戏曲传播需要在内容挖掘上做足工作,更要把观众培养放在和演员培养一样重要的位置,从点点滴滴培养受众,对演出进行‘云端’呈现正是极好的途径之一。”
变化:幕前幕后探索线上秦腔演出新模式
“大家演唱时也要留意镜头”“演员唱完记得到互动区来,和粉丝互动一下”……伴随观众由单一的剧场观众变为“线下观众”+“线上观众”的双重叠加群体,秦腔舞台演出的幕前幕后,也有了一些有意思的小变化。
记者日前就在观看多部进行在线直播的秦腔大戏时发现,一些直播不仅包含大戏全程,还增加了戏前的主创访谈环节。也有演出对秦腔演员演出前的勾脸、勒头等准备工作进行直播,带有“揭秘”属性的环节让观众兴致盎然。此外,秦腔演员们走下舞台,还会化身主播,用接地气的方式和粉丝互动,科普秦腔小知识,大受网友欢迎。群策群力,探索线上秦腔演出新模式,很多秦腔演员在受访时不约而同提及,因为直播的观众比较多,观众看得更细,现在在训练和表演方面要求更加严格。
“我们希望通过摸索,继续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寻找与观众的结合点,当后期直播技术完善,条件成熟,希望把‘线上+线下’共演大戏的模式常态化进行。”省戏曲研究院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孙欢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