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洞箫和尺八 千磨万校出精音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0-07-12 15:35
在秦岭的山涧边,传统非遗工艺制作的洞箫一经吹响,音之飘渺,水之空灵,光之变幻,突然就交织在一起,都融进这南山松涛之中。吹箫的人叫张瑞,他说:“在秦岭中通过大自然的混响试音,是调校一只洞箫或者尺八音色最好的方法。”
2毫米一个数据调校箫声
7月12日,在张瑞的南山听雨洞箫尺八工房内,刚一进门就能闻到一股南方竹林里特有的味道,有点潮闷还有点竹子的清香。在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工房中,张瑞一直专心制作传统洞箫和尺八。多年前一个农村孩子,因为醉心于中国传统的丝竹管弦而放下一切拜师学艺,他师承长安古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学会了演奏,却一直难寻一只趁手的乐器。
“喜欢箫声就想有一只专属自己的箫,我开始看书自学,也到处拜师学习制作技艺。”在工房内,他的书架上有史学典籍也有各种古谱,当然也少不了关于洞箫的制作资料。他做洞箫用的竹子大多是南方竹,也有台湾竹,都留着竹根,那是天然的装饰。手工制箫在选料上十分考究,竹节的长短尺寸要刚好,过长过短都不适合演奏。选好的竹管要用生漆涂饰,漆渗入竹壁形成薄膜,不仅可防虫,对箫的音色也极有帮助。生漆天然无毒,色泽佳、耐高温,对吹箫者的健康没有危害,是制箫的利器。
生漆的干燥过程特殊,必须吸入大量的氧气,与之起化学作用,始渐变为固体。高温高湿的环境最宜,温度最好保持摄氏20至30度,湿度75至80度为宜。因此在工房内,两个大功率加湿器常年开着,这才有了刚一进门时那种南方竹林特有的味道。在一只半成品的萧管上,张瑞贴着一条白胶布,上面几乎每隔2毫米就有一个数据,他说:“这是萧管的内径,内径不同时音色也会发生改变,因此要一遍遍上大漆,一点点打磨、一点点调校。”一只手作洞箫的制作周期基本在半年以上,开孔简单,萧管内径的打磨是最费工的部分,完全决定了一只箫的音色与品质。
尺八制作百竹之林难选其一
除了洞箫,并不多见的尺八也是张瑞重要的手作。如果您看过黎明曾拍摄的电影《夜孔雀》就会对尺八留有印象。
影片中,黎明用尺八每日为蚕蛹吹奏古老的乐曲,尺八的声音宁静、辽远,那幽深的旋律就像风吹过竹林的声音。尺八因管长一寸八尺得名,是一种类似于萧的乐器。但它的音色不如笛子清亮活泼,也不像萧那般低沉呜咽,它介于两者之间,音域更广,因而能表现出凄婉哀绝的苍凉与深远,给聆听者一种空灵之感。
尺八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起源与中国,兴与隋唐,后来传入日本,最终成为日本古典音乐代表之一。直到今天,日本专门收藏古代重要文物的奈良正仓院,还珍藏着8支唐代制的尺八,被视为日本国宝。张瑞说:“尺八的学习门槛比较高,乐器制作工艺难度比较大。素材的筛选几乎是‘百竹之林,难选其一’。竹材节距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加上一般尺八必须带根部,一片竹林中仅有一两只适合制作尺八。竹材挖掘后,要放置三年才能开始制作。管内的制作更是要求纤毫皆准,吹口处的牛角薄片也要镶嵌的严丝合缝,不容偏差,这些都增强了尺八的价值。在历史上尺八还有“一音成佛”的说法。
张瑞说:“对于尺八大师而言,吹奏尺八一定要静心、专注。音符与音符之间的休止,是尺八变换的声音与无边的寂静之间传达的悠远意境。一音成佛,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空灵之感。”一只尺八的制作时间大致需要2年多,价格自然不菲。张瑞收藏了一只由一位美国尺八大师制作的精品,他付了全款后,真的等了3年才拿到那支尺八。而他自己做尺八也严格遵循古法,截料、烤火、校直、水浸、镗孔、打磨、钻眼、校音数十道工艺下来,时间是成就一只精品的必要条件。
张瑞会定期带着做好的洞箫和尺八去秦岭里找个空旷之处吹奏,发现问题做好标记再拿回去调校。他说:“秦岭是有灵性的,中国的传统乐器在秦岭的山水中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历了山水的混响,才能千磨万校出精音。”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佳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