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自此艳 春色从此分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3-20 10:39
流经仲山峡谷的泾河水。 本报记者 张军朝摄
铜川市黄堡镇孟姜塬村口(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军朝 赵茁轶
仲春万物苏,春色正中分。3月20日,农历二月十一,春分。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唐代诗人刘长卿在《春分》一诗中这样写道。
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零度,昼夜均而寒暑平。
这一天,山花烂漫、万紫千红。虽然天气还有寒意,但燕子已陆续飞回北方,旷野上草木新绿,人们悠闲地放着风筝。
这一天,让我们听着“桃之夭夭”的故事,寻觅春天百卉含英的踪迹。
● 秦人治水绵千秋
春三月,泾河畔。轻舟越峡竹筏漂,喜上春山桃花笑。3月12日,郑国渠旅游风景区第六届山野桃花节拉开帷幕。
山坡上粉红一片,山谷中泾水悠悠,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向人们传播着春的讯息。身着汉服的“十二花神”结伴而行,穿梭于景区,与游客共赴春日盛会。波澜不惊的泾河水从仲山峡谷中穿出,缓缓流过关中平原,在西安市高陵区与渭河交汇。
泾河是自古以来关中农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水源,是与都江堰齐名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的渠首。
“凿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于洛三百余里以溉田。”《史记》中这样描写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秦统一六国的步伐不断加快。为了避免被秦国灭掉,韩国使出“疲秦”之计,派遣水工郑国前往秦国,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建一条大型引水灌溉渠道,借此耗费秦国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
在修渠的第八个年头,秦王识破韩国计谋。郑国承认“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亦为秦建万世之功”。听罢,秦王没有治郑国的罪,而是让他继续修渠,直至完工。
郑国渠位于如今咸阳市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150余公里,是古代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完工后,“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约110万亩)”,关中平原由此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200多年过去,历代在郑国渠基础上修建的一系列泾河水利工程,在关中平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其中,由李仪祉先生指挥建成的泾惠渠已经运行90余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泾惠渠先后经历了3次大规模改造。截至2023年,泾惠渠的灌溉面积已由最初的60万亩发展到145万余亩。
3月14日,记者沿郑国渠遗址向东走10余公里,来到泾惠渠灌区的桥底镇褚牛村,看到泾阳县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为1.5万亩麦田进行机械化杀虫灭菌。管理人员刘荣告诉记者,春分前,他们还要完成叶面喷肥工作,之后开始春灌。因为有泾惠渠充足的灌溉保障,合作社麦田的产量基本上保持在每亩600公斤至700公斤。
眼下,在泾惠渠沿岸的三原、富平等县,村民都在抢抓农时,为麦田灌溉、施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 孟姜塬上果业兴
在我国民间的四大爱情传说中,孟姜女的故事广为流传。
《大明一统志》载:“孟姜女本陕之同官人。”加上后世所发现的史料,人们推测,孟姜女是今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人。
近年来,随着孟姜女的故事一起出名的,不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姜女故里·秦人村落”,还有孟姜塬的鲜桃。
传说,孟姜女在哭倒长城、背着丈夫遗骸南归故里的途中,精疲力竭死在同官城北的金山下。人们为了纪念她,修建了姜女祠,供奉着鲜桃等水果。一日,孟姜女托梦给孟姜塬村民,说她想将天上的仙桃摘下送给大家,让人们不再挨饿。从此,孟姜塬村便世世代代栽种桃树,延续至今。
传说虽不可考,但孟姜塬的人一直守着“桃”,发展桃产业。民国版《同官县志》记载,当时,全县分布桃林73处,南部以孟家原一带为主。如今,孟姜塬的田间地头,桃树依然整齐成列。
3月15日,记者在孟姜塬上看到,这里以农文旅融合为方向的发展理念体现在许多细节里:每个桃园外都有精心设计的篱笆和门牌,果园的看护房被设计成一座座精巧的小木屋,桃园里留出了供游客游览的步道,路边的边角地块还设置了可供游人打卡拍照的景观。
黄堡镇党委书记陶秦告诉记者,孟姜塬现有桃园4500亩,约占整个黄堡镇桃园面积的八成。
“每年春分后、清明前,我们都会举办桃花节,让游客畅游花海。其间,我们还会组织各种打卡、赏花、宣传汉服文化活动,邀请艺术家参与诗歌、散文、摄影、书画等多种比赛,丰富孟姜塬桃文化的内涵。”陶秦说。
漫步在孟姜塬,只见村落整洁雅致,果园生机勃勃,一派田园好风光。
“每年桃花盛开时,我们村就会迎来很多游客。大家在这里赏花、品桃,还能感受秦文化。乡村旅游带动了村子整体发展,也让我们的优质鲜桃销往全国各地。”孟姜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晓梦说,鲜桃产业已成为孟姜塬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优势产业,王益区也将鲜桃定为全区首位产业。2023年,孟姜塬鲜桃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
孟姜塬村鲜桃种植大户史亚军告诉记者,2009年种桃至今,他从只会传统栽植模式和管理技术,到熟练实施新模式、运用新技术,将亩均产量翻了好几番,大幅提升了桃的商品率。
“春分时节的管理对桃树非常重要,是一年好收成的基础。”村民郜仁善指着田里的新品种桃树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品种和技术上,给了我们不少指导和支持。”
望着连片的桃园,陶秦说:“我们镇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成‘1+3+6’(1000亩有机、3000亩绿色、6000亩无公害)万亩桃园,带动沿线各村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人居环境。”
● 桃花依旧笑春风
1000多年前,在一个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日子,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到长安城南消解惆怅,偶遇了一位美丽少女。次年春天,依旧是春色烂漫的季节,举子故地重游。但是,桃花掩映的门户内却不见人面,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凝情含笑。这位名叫崔护的举子怅然若失,遂提笔写下《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000多年后,才子佳人的故事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万亩桃花依然在城南盛开。
“人面桃花”的故事发生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的桃溪堡村。杜曲为樊川腹地,唐时为长安城南“五曲”之一。距离桃溪堡不远处,便是长安区王莽街道的万亩桃园。
王莽街道位于长安区东南秦岭北麓,南依秦岭,北接少陵塬畔,辖区总面积90余平方公里。每年春分过后,这里就成了一片粉红的桃花海洋,南山勾勒青色裙摆,小峪河舞动清冽缎带,万亩桃花绽放,灿若云霞。
3月15日,距离春分还有5天,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的村民在自家桃园里劳作,有的剪枝,有的翻土。桃园中的桃花还需几日才能绽放,而园子旁的山桃花早已按捺不住,争先恐后地比美争艳。
“一亩桃能收入上万元。”村民徐改亮向记者展示自己种的新品种桃树,“这是黄蟠桃,效益比之前好得多,人们也爱吃。”
“春分一过,天气就暖了。没有倒春寒的话,桃花开得很快,一天一个样。”徐改亮告诉记者,每年桃花盛开时,万亩桃林就会迎来数十万的市民游客。到时候,沿路都是摆摊的村民,吆喝声、鸣笛声、欢笑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