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

“见不得困难群众过苦日子”

来源:《铜川日报》 2020-09-22 10:27

“卢卫东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宜君情,不忘第二故乡,时刻关注宜君群众的生活,在先后筹办砖瓦厂、养鸡场失败后,他带领曾经下乡所在的村队及附近村的青年近100人到北京打工,增加了困难家庭的收入,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为宜君人在北京创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宜君的精准扶贫作出了贡献。”这是记者在宜君县采访时,宜君县县长曹全虎对卢卫东的评价。

“宜君人对我不错,我要尽我所能回报宜君人”

1969年元月,14岁的卢卫东跟随他的姐姐卢卫红和北京知青一块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来到了宜君县,随后被分配到五里镇杨沟村当插队知青。

当时杨沟村的生活十分艰苦,在生产队干一天只挣几分钱。卢卫东年龄小、工分低,粮食经常不够吃。干不动的活,村民就帮着他干,粮食不够吃,村民就把多余的粮均给他。十多年的下乡知青生活,使他与杨沟村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78年,卢卫东返城回到了北京,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终于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但在他的心里始终挂念着杨沟村的群众。当他回到杨沟村,看到群众的生活仍然很艰难,就想着自己能为杨沟村的群众做点什么。

1987年,卢卫东和他的姐姐卢志红筹措8万余元到杨沟村投资办砖瓦厂,结果砖瓦厂没办成,资金也打了水漂。

之后,他再次筹集10多万元,在杨沟村筹办养鸡场。养鸡场办成了,但是村民的养鸡技术不过关,导致鸡大量死亡。

有朋友跟他开玩笑说:“要是你当年在北京买套四合院,早都成亿万富翁了。”他却回道:“宜君人对我不错,我要尽我所能回报宜君人。”

“我见不得困难群众过苦日子”

两次投资失败给卢卫东造成了很大压力,但是看到老乡们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他又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帮助乡亲们。

1992年,他把邻居的孩子欧友谊带到北京学汽车修理技术,随后几年,欧友谊家的生活逐渐有了变化,盖了新房子,也能经常带父母到北京游玩。

乡亲们看到欧友谊的变化,就开始托卢卫东把自己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的孩子带到北京去打工。

“快给你伯伯磕个头。”白桂荣对儿子说道。

杨沟村的白桂荣身患疾病,也因此导致家里经济非常困难,在卢卫东过年去看望他时,他把孩子喊来对卢卫东说:“卫东,你几十年了不忘乡亲,想方设法想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身体不行了,恐怕等不到那一天。娃大了,给娃在外寻个事干,我就把娃托付给你了。”

卢卫东赶紧把孩子扶起来,对白桂荣说:“你这是做啥?娃的事你就放心吧。”

1999年春节,卢卫东回杨沟村过年,和乡亲们闲聊时听说邻村的吴有福兄弟俩父亲早逝,母亲患有残疾,家里生活十分困难。

他就主动找到吴家兄弟询问情况,希望在北京为他们找份工作,吴家兄弟俩听后满怀感激地跟着卢卫东去了北京。

多年来,卢卫东从杨沟村及周边村组把近百人带到北京打工。

村民们都说:“娃待在宜君的山沟里能有多大的出息,到北京不光能打工挣钱,还能让娃开开眼界,把娃交给卢卫东我也放心。”

有一位朋友劝他说:“你现在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还很多,要量力而行。”卢卫东说:“老兄,你说得对,可我就是见不得困难群众过苦日子。看到困难的群众我就想帮他,尽我一点微薄之力。”

“你日子过得越好,我心里就越高兴”

今年8月初,记者在宜君县城见到了卢卫东,谈到他带出去的孩子时,他自豪地说:“宜君出去的孩子淳朴、善良、肯吃苦,很受用人单位的喜欢,他们很争气。”

卢卫东带出去的孩子,从事着公司、宾馆、修理厂等十几个行业,家里的生活也随着他们的改变越来越好。最早被卢卫东带出来修汽车的欧友谊,现在在北京搞起了二手车交易。如今他已经娶妻生子,在北京买了两套房,把宜君老家的房子也重修了,还时常把父母接到北京居住。白桂荣的孩子白戈2017年也在西安买了房,今年准备结婚。吴家两兄弟现在也都买了房,成了家。吴涛在北京学了几年修车技术,回到宜君后,开了一家汽车修理铺,每年的收入也有10万元左右。

每到节假日,孩子就会不约而同地到他家里去看望他,拉拉家常。

他常对孩子们说:“你过得越好,我心里就越高兴。”

“卢卫东几十年来对杨沟村的情怀,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让我们备受鼓舞。希望有更多像卢卫东这样的人,为年轻人牵线搭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能够早日脱贫致富。”宜君县五里镇兴市村(杨沟村与兴市村合并)党支部书记张军民说。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