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

来源:西安晚报 2024-03-09 13:14

□陈保琳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恰逢农历甲辰龙年,今年的二月二更有一番意义。那么,二月二,龙真的会抬头吗?它又是咋样抬头的呢?

天上的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定位有关,于是就有了天上的龙抬头。一个说法是:古代天文学把周天黄道确定为28个星座,称为28宿,并将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每宫七宿,按照它们组成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由30颗恒星组成,其形象类似于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于恒星是相对固定的,而地球公转,有时太阳的光芒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看不到天上那条巨龙;有时巨龙星座又会出现,周而复始。古人经过多年观测,找到了这个规律。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七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上,恰逢春天来临,古人就以此作为春天的标志,而二月二时龙角最为清晰可见,所以就有了龙抬头之说。

另一个说法:古代天文学家把恒星划分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这三垣环绕在北极星周围、呈三角状排列。往“三垣”外围看,还分布着“四象”星区,分别被称为“东苍龙”(即东方的星象似一条巨龙)、“西白虎”(即西方的星象似一只虎)、“南朱雀”(即南方的星象似一只大鸟)、“北玄武”(即北方的星象似龟与蛇的合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农历二月二,天黑下来时,犹如巨龙的龙角星象,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来,这就是天上的“龙抬头”。

民间的龙抬头

民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与节令有关。众所周知,到了冬天,青蛙、蛇、蚯蚓等地上的百虫动物便进入冬眠状态,即“入蛰”。当时令来到二月初,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也就到了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天气逐渐回暖,春雷响起,这些动物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睡梦中的它们,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惊醒,因此这个节令就叫“惊蛰”。

其实,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作“小龙”。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这表明地上的“小龙”也开始抬头了。所以,俗话就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的说法。

从农学角度看,农历二月二“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各类农事活动频繁。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每逢农历二月二,人们要在这天早晨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点灯、烧香、上供,称其为“引田龙”;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炒糖豆,比作“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除此之外,人们还有踏青、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