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新春迎“新村” 搬进新家过新年

来源:央视网 2024-01-30 11:56

央视网消息: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的沿河口村,在去年7月底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村里的房屋、道路损毁严重。去年9月,门头沟区决定对沿河口村实行整体搬迁。现在灾后重建的进展如何?春节前夕,我们的记者走进了沿河口村。

1月17日,我们来到沿河口村时,正好赶上异地安置项目的第一批17套房进行交付。为了在这个月底,完成全部96套房的交付,工地上各个工种的施工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沿河口村四面环山,位于石羊沟和刘家峪沟的交汇处。经历了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村里几乎所有房子的地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沉。2023年9月,在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后,门头沟区政府决定对沿河口村实行整体异地安置。

为确保新址的安全,北京测绘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通过对比水淹前后卫星影像,对沿河口村每一块可以安置的区域都进行了详细的地理测绘和数据分析。最终确认距离老村最近处60米、最远距离280米一块区域为沿河口村异地安置新选址的地方。

新址选定后,为了让部分投亲靠友的村民们能在春节前搬进新家,沿河口村的异地安置项目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这也意味着整个项目的建设周期只有三个月时间。

为了按时完工,无论是早进场还是晚进场的工人都在和时间“赛跑”。在施工现场,我们看到,和传统的房屋建设不一样,这里的工人们吊装的都是一个个类似“积木”的模块。

除了门楼,房屋的卧室、厨卫都变身为一个个积木模块,在现场完成组装。像这样一个170平米的房子,大概半天时间就能完成吊装和焊接。

记者:你们这种积木式的(建造)方式是从一开始,还是后面摸索出来的?

中建一局北京门头沟沿河口村灾后异地安置项目副经理 吴浩:从设计阶段我们就是考虑到这种情况,因为这个项目与传统的项目不一样,所以我们是必须要采取一种全新的建造的模式来实现老百姓能在春节前,在新家里面温暖过冬。

吴浩告诉我们,这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模块房,全部都是在工厂智能化生产线完成设计和制造,比农民自建的砖混结构房屋建造时间更短,也更结实。

记者:这是钢板吗?

中建一局北京门头沟沿河口村灾后异地安置项目副经理 吴浩:对,两块都是预埋的钢板。首先这个钢板跟我的模块房预埋到里头,下面这个钢板跟我的基础地梁预埋在一块。通过焊接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增强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等于它们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它的抗震性能是远远高于普通民房。

尽管这种模块房的使用能最大程度节省工期,但在施工过程中也面临极寒天气的考验。去年12月中旬,一场大雪后,门头沟区的温度降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温度,模块房的运输也因此耽误了一周时间。

中建一局北京门头沟沿河口村灾后异地安置项目副经理 吴浩:当时也是非常着急,所以紧急部署大量的人力、机械的投入把工期抢回来,原来定的吊装机械是一台一百吨的履带吊,最后我们加到了两台,原来计划的吊装工人是10名,最后加到了30名来进行三班倒作业。

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施工高峰期,12家单位的近千人参与建设。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96户安置房的654间箱体结构,在41天的时间里全部完成了现场安装。

尽管整个项目的工期紧张,但项目团队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同时也在细微处下功夫,让村民们住得更舒心。

目前,整个安置项目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96套安置房即将全部交付。村民们通过抓阄的方式已经选定了新房,部分提前交付的房屋也进入了精装修阶段。

村民们告诉我们,下次我们再来的时候,“核桃树下看星星,石头村里观山景”,这些如画的美景都能变为现实。

灾后重建加快推进已开工168个项目

记者了解到,去年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北京市门头沟、房山等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加快推进。截至目前,2024年汛期到来前需建成的项目中,已开工168个,已完成超1万座房屋修缮加固、480多公里电力线路修复、38000多台农村清洁取暖设备维修等任务。与此同时,北京市与河北、天津两地联合完善全流域防洪体系,建立协同治水工作机制,推动10个平原区与门头沟区、房山区共29个山区乡镇(街道)开展结对帮扶,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发展活力。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