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浑身是宝!一颗油茶果如何“榨”出近千亿绿色产值?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05 15:36

数据显示,我国林草已形成了包含林下经济在内的4个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目前正是油茶采收季,记者来到林业大省湖南,探寻一颗小茶果如何“榨”出近千亿绿色产值。

科技赋能 小茶果撬动大产业

49c9f646902ae6a4d1b29fca25d7ba44.png

湖南衡阳县50多万亩油茶进入集中采收期,在一片1600亩的油茶林,这里不仅选用了最新的高产、高抗油茶新品种,还在林间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并有技术人员定期指导。

91960e0dc2b07f78e06226a354e4bad1.jpeg

衡阳县油茶种植户 王仕田:预计1500斤一亩,现在新种的有新种补贴,还有有机肥补贴每亩1000多元。另外还有技术员长期跟踪,指导怎么做,现在不存在技术盲区。

b8ab92a8f69a702aed1bdeb7faa76c9e.jpeg

位于罗霄山脉的湖南祁阳是“中国油茶之乡”,眼下,60余万亩油茶迎来丰收。与往年不同,今年茶林迎来一批特殊的“空中搬运工”,用科技破解了陡坡运输难题。这片油茶基地最大坡度超过40度,过去人工背运一趟需要20分钟。如今无人机单次可吊运200斤油茶果,单程仅需1分钟。

dcf1727a33d57826dd1c3f9280eb27c4.jpeg

祁阳市油茶种植户 李刚:我们油茶山是200多亩,今年能摘9万斤左右,往年都是人工搬运,现在每天可以节省三到四个人工,大概每天节省七八百块钱,往年五天才能采摘完,今年两天基本上就能收完,效率大大提高了。

b7d5103d7f581c07abb1d761ab316cd4.jpeg

而在湖南攸县,当地专门成立了油茶产业协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现政府、协会、企业三方联动,推动“攸县茶油”从区域特产走向全国市场。目前已经形成育苗、种植、加工、研发等完整产业链,去年茶油产量达1.3万吨,综合产值23亿元。

6ac9a148959645ab0186233e61fdcd73.jpeg

攸县林业局局长 唐江南:当时低产林亩产均产是200斤鲜果左右,现在每亩超过了1000斤。

2024年,湖南省油茶林总面积达2371万亩,茶油产量44万吨,综合产值934亿元。“十五五”期间,湖南计划新增油茶种植105万亩,实施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500万亩。

92f9fa37cd3051995b800552992585cb.jpeg

产业链延伸 油茶果实现“72变”

油茶不仅是油料作物,从果壳到果肉,再到榨油后剩余的茶果粕,它“浑身是宝”。戳视频↓↓↓看一颗油茶果的“72变”。

在湖南攸县一家茶油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新鲜茶果从脱壳、清洗、烘干、压榨到出油都可以在全自动鲜果鲜榨生产线上完成,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还能有效保证茶油的新鲜度。压榨出来的茶油通过脱酸、脱色、脱臭、脱蜡等六道工序后就可以提炼成茶油精油,广泛应用于美容领域。

a32f7045d6c812f81d1293ddd5f6acff.jpeg

湖南亚美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宗义:茶油精油护肤品达到医用护肤级,原来茶油的价值是80至100块钱一斤,通过提纯得到的衍生品,它的价值达到了1000块钱一斤以上,那它的附加值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10倍以上。

7bf8978903130ff61e799ea8d3d8a389.jpeg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家企业在传统的热榨和冷榨技术基础上,突破了茶多酚萃取技术。经过14年的创新发展,该企业已经研发出包括手工皂、护手霜在内的15款山茶油系列产品,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773c15437254f3b9420bdd752c7938be.jpeg

消费者 陈荣:感觉非常好也非常惊喜,因为我们以前一直以为茶油只能作为食用油炒菜,没想到茶油还能做出这么多护肤产品,像手工皂、精油,感觉挺好奇的,作为消费者还是挺想去尝试一下的。

a5b19bc5557fa06f7f031133b00c0e3d.jpeg

攸县林业局局长 唐江南:我们通过油茶龙头企业的带动,把一颗油茶果基本上做到了吃干榨净。从油茶的产品来说,除了茶油主打产品还产生了茶麸粉,清洁洗涤用品,还有茶麸洗发粉、茶油精油、护肤品、洗发水等一系列的衍生产品。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助力林下经济发展

从育苗种植到精深加工,油茶产业周期长、投入大。如何破解融资难题,让“绿色资源”真正变成“绿色资产”?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湖南累计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资金52亿余元支持油茶生产,以平均每年新造50万亩、低产林改造90万亩的速度推进油茶资源培育。金融“活水”不仅滋润油茶产业,也贯通整个林业链条。

60835b979982912173ba1e4781b70140.jpeg

杨佩儒是湖南怀化会同县一家竹笋加工厂的负责人。2020年,他看中家乡45万亩优质楠竹资源,返乡流转2万亩竹林创办加工厂。随着市场打开,企业却遭遇发展瓶颈。

b0555b115aabf010c8a1a2f21f80e969.jpeg

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杨佩儒:当时产能一天将近1万包,我们的生产能力,我们的设备、原料储存能力也是不够的,资金上面有很大的困难。

10d414b780fd9a0c43c1a31b1374a97b.jpeg

杨佩儒向银行申请贷款,却因林木资源评估难、缺乏有效抵押物而受阻。转机出现在2021年,会同县创新推出“绿色金融不动产权证”,整合林业、银行、保险等多方力量,对林木资源进行联合实地核实与价值评估。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设立了2000万元的兜底收储资金池,为银行化解了后顾之忧。

杨佩儒告诉记者,企业通过林权抵押拿到1300万元银行贷款后,不仅将竹林流转面积扩大到5万亩,还新购了4套生产设备,现在,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

f582233e1a7ac3f666d8c5e5023c4164.jpeg

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杨佩儒:产能现在跟原来比应该是提高了七到八倍,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要处理一百万斤的竹笋,订单是源源不断来,计划可能年底还要翻一番。

在邻近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创新步伐更进一步。当地将林地经营权进行“三层剥离”,地表、地上、地下分别确权发证,让企业敢于投入,放心发展。

8e555da6cd1cd0e24789ec4e971a08af.jpeg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林业改革试验办公室主任 段丽萍:我们对地上、 地表、地下进行三层剥离,并且对它们分别确权,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复合的中药材种植模式,激发了林地经营主体进行集约林地,发展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e0f803223654c79dc6518acb42d0a7a7.jpeg

截至目前,湖南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突破3600万亩,生产森林粮食1200多万吨,从事林下经济农民总数突破300万人。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