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紫阳:生态为笔 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05 09:34

7cf50845f054352b522f9c07525c5f03.jpeg

紫阳县高桥镇裴坝村的“一树苍鹭”(资料照片)。 通讯员 黄志顺摄

“这两棵古铁坚杉上常年栖息着数十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苍鹭。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这‘一树苍鹭’带来的震撼。”11月1日,在紫阳县高桥镇裴坝村游玩的湖北游客刘发嵘说。

近年来,苍鹭与村民和谐共生的画面成为裴坝村亮眼的“生态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这里环境好,且食源丰富,是苍鹭理想的栖息地。”裴坝村党支部书记梁明山说。

在裴坝村,保护苍鹭已成为当地村民的自觉行动。为了给苍鹭营造安静的栖息环境,村里专门划定了生态保护区域,严禁在古树周边大声喧哗、燃放鞭炮。村民还自发组成护鸟队,定期巡逻检查古树生长情况和苍鹭活动状态,一旦发现异常便及时上报。“以前,偶尔会有小孩用弹弓打鸟窝。现在,家长会主动教育孩子要保护苍鹭,游客来了也会自觉遵守规定。”护鸟队队员王富贵说。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紫阳县给出的答案是:立足生态资源,因村施策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在焕古镇东河村高标准茶园里,茶农李巧玲忙着采摘最后一拨秋茶。“我们茶园采用生态种植模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种出来的茶1斤能卖到几百元。”李巧玲说,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东河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建成茶园4000亩,培育生产加工企业(作坊)11家,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茶叶产业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还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与焕古镇相隔不远的蒿坪镇同样在生态与发展的融合中找到了新路径。该镇依托富硒资源和自然条件,着力发展以茶叶、蔬菜、瓜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并通过“支部+基地+农户”等模式,打造“千亩茶海”“富硒莲藕种植园区”等产业带。此外,当地还将庭院美与农民富结合,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培育农家乐、特色餐饮店等业态,既美化乡村又增加群众收入。

位于蒿坪镇的硒谷生态康养园里,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不少老人在这里散步、下棋。“这里空气好、环境美,还有专业的康养服务,住在这里比在家里还舒服。”西安游客邓桂荣说。蒿坪镇通过行业协会组织5个村的20多家农家乐开发“荷香宴”“紫阳味道”两大品类,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就餐、休闲、康养、购买农产品,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让紫阳县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修建了宽敞平坦的旅游公路,并完善了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其中,蒿坪村不仅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等设施,还对部分村民的房屋进行统一改造,打造了一批具有陕南特色的民宿。“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游客也多了,每到节假日,光民宿一项我家就能收入上千元。”村民周平娃高兴地说。

近年来,紫阳县立足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基础状况,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从片区组团、生态赋能、“党建+产业”等多个维度,推动各村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紫阳县还建立了城乡人才交流机制,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医生到农村服务,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到城市学习培训,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在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紫阳县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紫阳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紫阳民歌等。为了让这些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紫阳县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在裴坝村,村里定期举办紫阳民歌表演,游客可以一边欣赏民歌,一边品尝当地的特色茶点;在蒿坪镇,硒谷生态康养园里开设了紫阳茶歌培训班,游客在康养的同时,还能学习紫阳茶歌;在高桥镇兰草村,从春季插秧、夏季捕鱼到秋季收割,当地的主题文旅活动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前来体验……

从人与苍鹭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到因村施策,乡镇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再到城乡巨变,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当下的紫阳县正以生态为笔,不断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新图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为基,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力争让紫阳县的山更青、水更秀、人民更幸福。”紫阳县委书记向德刚说。(记者 杨光)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