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新疆丨四万亩荒漠长出“黄金草”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2025-08-11 20:39
北纬47度,曾是吉木乃县地图上一道醒目的黄褐色印记。这片被风沙裹挟的土地,一度因过度放牧和干旱退化,成为沙漠化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
如今,这里的4万亩荒漠,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成为亩产干草超1000公斤的牧草“黄金带”,书写着荒漠逆袭的生态奇迹。
从荒漠到“黄金带”:
科技破解草场困局
眼下,正值第三茬牧草收割关键期,位于吉木乃县万驼园的4万亩牧草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成捆的牧草在田垄间码成方阵,不远处的公路上,挂着“蒙”“宁”“甘”等牌照的重型卡车排成长龙,司机们等着将这批刚收割的优质牧草运出边境小城。
“第三茬牧草品质照样好,蛋白质含量差不了,牲畜适口性也好。”恰勒什海乡达冷海齐村牧民叶尔达吾·米拉木别克说。
谁能想到,这片亩产超1000公斤干草的“黄金带”,曾是连牛羊都不愿光顾的退化草场。
7月中旬,吉木乃县优质牧草在装车,计划运往宁夏、甘肃等地。董发勇摄
吉木乃县的草场困局,是西北干旱区生态与发展矛盾的缩影。作为传统畜牧业大县,吉木乃县有905万亩天然草场,但51.34%的土地面临沙化威胁,“守着草场缺草料”的局面使得养殖户不得不高价从外地采购草料,极大制约了当地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2024年1月,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杨海军来到吉木乃县,如何在生态脆弱的边境地区让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共赢,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重大课题。
7月10日,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杨海军(中)在给工作人员讲解通过禾本科和豆科草种的组合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李森摄
凭借多年的科研积淀,杨海军深谙科技是破局之钥。他带领团队邀请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新疆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吉木乃县草场开展实地调研。最终,饲草产业被定为破题的钥匙,并创新推出禾本科+豆科6种牧草“免耕混播”技术,在最大程度保护草原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实现多草种共生,优化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通过特制播种机将草种精准植入土层,实现‘微扰动、根系全保留’原生植被保护。经检测,混播牧草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1.3%,远超普通牧草15%的行业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牲畜‘黄金营养源’。”杨海军介绍。
饲草产业崛起:
生态与经济的双向突破
“第一茬牧草长出来时,牧民都来看了。”8月9日,吉木乃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杨运发回忆。
2024年5月,在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当地开展了1500亩天然草原免耕补播改良和生产力提升试点,原本裸露的沙丘冒出成片新绿。监测数据显示,补播区域植被盖度从不足30%跃升至80%。更意外的是,免耕技术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在年降水量仅180毫米的吉木乃县北沙窝区域,免耕混播技术以“锁水魔法”实现生态跃迁,驱动贫瘠沙地蜕变,涵水固碳、生产力提升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如今,4万亩免耕补播的天然草场上,紫花苜蓿、红豆草、沙打旺等与原生植被混生,在科学管护下,实现一年四茬收割,亩产干草突破1000公斤,产草量较传统天然草场提升了10倍以上。
眼下正是当地牧民储备优质饲草的最佳季节。今年吉木乃县气候干旱,天然草场牧草受旱情影响,长势较差,但4万亩优质牧草可有效抵御气候波动对畜牧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今年天气干旱,雨水少,山上的草长得不好,要是过去,牛羊冬季是不够吃的。但现在县里有饲草基地了,我们也不担心了。”乌拉斯特镇乌拉斯特村牧民哈依那尔·阿达力说。
当地政府通过“惠民饲草直供”政策,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饲草出售给当地牧民,切实降低其越冬成本。
以草为媒:
铺就兴边富民可持续发展之路
饲草产业的增长,让吉木乃重新审视自己的区位优势。吉木乃口岸距离哈萨克斯坦东哈州斋桑县仅60公里,东哈州拥有广袤的农田,“他们有土地和水,我们有技术和市场,合作是必然的。”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吉木乃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存合介绍。
在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吉木乃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3.76万平方米的饲草储备库里,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300吨牧草被加工成颗粒。“温水一泡,就成了可饲牧草。”周存合介绍,依托“境外种植+境内加工”模式,预计年加工产能达15万吨。
从生态痛点到经济增长点的转变,在数据上尤为直观。今年上半年,吉木乃县饲草产业带动就业500余人次,产值突破3780万元。“苜蓿品质好,蛋白质含量高,叶片也完整,早早就与疆外客商达成销售意向。以前怕草场长不出草,现在怕草太多运不走。”吉木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婷婷说。
7月中旬,吉木乃县4万亩牧草在有序进行第三茬收割。董发勇摄
根据相关规划,吉木乃县计划在未来几年将人工牧草面积扩大至28.5万亩,进一步提升饲草产业规模和效益。
饲草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吉木乃县的戈壁穿上了绿色生态外衣,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未来,我们将以饲草产业为支点,撬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以草固沙、以草富民、以草兴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祖国的西北角既看得见绿水青山,更守得住幸福平安。”杨海军说。
从退化草场到牧草“黄金带”,这片土地的逆袭,不仅是一片草场的重生,更是边境地区在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中探索出的可持续路径,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富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