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拍纠纷:利用不实舆论博同情?不可取
来源:半月谈 2025-08-11 12:20
“有理不在声高”,这句老话在今天的互联网舆论场上,还成立吗?
近日,有游客反映称,其在西安大雁塔附近的一汉服馆内因消费纠纷与商家发生冲突,引发广泛关注。8月9日,西安警方发布通报,还原了事件经过。
游客对店家选片答复不满,滞留店内约5小时,堵住店门,阻拦其他顾客进店,被店主推搡倒地。店主涉嫌故意伤害他人被处五日拘留。
该游客长时间干扰店铺经营,并在警方调查期间,刻意隐瞒民警组织调解、同行人员情况、就医外出等事实,持续发布“被殴打致昏迷”“民警未做笔录、勾连商家”“孩子挨饿无人照顾”等不实信息,造成严重影响。该游客涉嫌寻衅滋事被处六日拘留。
真相大白,处罚结果很清楚:动手打人违法,造谣传谣同样违法。消费者及商家遇有消费纠纷应通过协商、投诉或法律途径理性解决。任何人都不能把过激行为当成维权手段,更不能为了赢得舆论同情,编造、夸大、歪曲事实。其传递的信号非常清晰:任何试图制造或借用不实舆论来谋求私利的行为,必将受到严惩。
在社交媒体时代,“谁先发声、谁声音大”似乎被奉为圭臬。一些网民为博取网络关注和同情,试图先声夺人,精心编织“弱者叙事”,或断章取义,或夸大其词,甚至凭空捏造不实言论,试图在互联网占据道德制高点,消费网民同情心与正义感,以达到个人目的。
梳理类似事件可以看到,此类行为存在以“煽情换支持、造谣换认同”的主观动机,肆意放大冲突,博取流量关注,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更干扰了公众的理性判断。这种“狼来了”式的闹剧,最终消耗的是整个社会的善意,更透支了宝贵的社会信任。此外,一些平台为吸引流量,传播扩散未经证实的信息,沦为“假苦情”叙事的扩音器。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坚决反对炒作不实信息,谋取不当利益。中央网信办近期启动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明确从严打击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等突出问题。
社交平台赋予每个人发声的权利,但权利与责任从来都是一体的。网民在行使言论权利时,知法懂法是必备素养,依法守法是行为底线。发布信息前不妨三思:信息是否真实?是否侵权?是否违法?切不可认为在网络上便能“信口开河”。
当然,回归事件本身,商家也应从中汲取教训,提升服务意识与纠纷处理能力,避免因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将消费纠纷激化为舆论冲突。网络平台要严把真实之关,不能为了流量沦为虚假故事的“传声筒”。有关部门则需公平公正快速处置,以权威调查及时回应不实言论,有效化解舆情。
在信息芜杂的网络大潮中,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要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审慎,多一些思考,“不唯网,只唯实”,严格坚守法律与诚信底线,共同维护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
评论员 张京品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