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中国·世遗镜鉴|数字技术让龙门石窟“芳华永驻”

来源:新华社 2025-05-02 10:01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公元493年,现存2345个编号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它以其窟龛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而闻名于世,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086bcc95b758399c9aa3b534fe12de50.gif

f0e3221866634a1e9a6120f5caee6427.jpeg

4月24日,游客在龙门石窟游玩(无人机照片)。

83719432e2f4fe998f427215723c1e42.gif

4ac8ec9e1c67bdb33232601f71833e3d.jpeg

4月24日,游客夜游龙门石窟。

从2005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始为龙门石窟建立数字化档案,借助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收集文物数据,以数字的形式留存千年石刻群的风貌,致力于让这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石窟瑰宝“芳华永驻”。

05176178297ff3acd0257a568a049940.gif

2052f677e97e3e59bedbb218581076af.jpeg

4月9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古阳洞使用关节臂扫描仪对《龙门二十品》之一进行数字化扫描。

7142a89f1482ab4a622c06f561955529.jpeg

4月9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在魏字洞使用关节臂扫描仪对佛像进行数字化扫描。

f067020baed40dc7cd67766ad8e3a869.gif

目前,龙门石窟研究院正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继续开展古阳洞、魏字洞等像龛及碑刻的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

fff2bf0579f4e3223a944061d87a32cc.jpeg

4月10日,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团队成员在魏字洞核对线图。

0f6275de8f12cc37e142dafbf77cd399.jpeg

4月9日,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团队成员在魏字洞使用关节臂扫描仪对佛像进行数字化扫描。

78968f6bcc3f5f272699cd9d6f6c3e94.jpeg

4月9日,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团队成员在魏字洞使用关节臂扫描仪对佛像进行数字化扫描。

e48690ff8307575b3f8e6e116984dd42.gif

依托高精度数字资源,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创了残损文物虚拟复原及流散文物虚拟复位的新模式,以学术研究为依据,结合数字技术、3D打印技术、科技考古、颜料检测分析、传统技艺等多种技术,让残损造像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6ab309286a89d1709e4107538d892cdf.gif

54add4723f266bb6d20fecd4d5b8e5cb.jpeg

左图为龙门石窟万佛洞窟前南壁菩萨造像的3D打印模型;右图为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后的3D打印模型(4月10日摄,拼版照片)。复原后的像龛精妙绝伦,栩栩如生,被游客誉为“龙门最美菩萨”。

1fd3d6385c3f503d21eeffcbba77cc38.jpeg

4月10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在万佛洞前查看数字化复原后的窟前南壁菩萨造像。

7e2466ebb123770e4eda9aa40ac7d1e6.jpeg

4月10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在查看3D打印佛首模型。

bcdd01e4e7cf64eb51a6a33d2f890abc.jpeg

4月10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古阳洞高树龛前查看3D打印佛首模型。

d6338b4ce5537235c662851a4656472e.jpeg

4月10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在查看3D打印佛首模型。

龙门石窟研究院还推出了“云上龙门”小程序,以数据为支撑,推动龙门石窟丰富多元的文化信息“走出去”“活起来”。小程序以虚拟游览体验为核心,兼顾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普及。公众指尖轻点,即可“云”赏龙门,获得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体验。

ac0cf0453fd629221dd65152e11aee84.gif

db0cc4d7a8312ab746ae004bcdf796ab.jpeg

4月17日,游客使用“云上龙门”手机小程序游览龙门石窟。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