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艺术按下“直播键”——陕西文艺院团云端“破圈”记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28 08:32

11月14日,陕西省歌舞剧院的演员正在直播舞蹈。见习记者 李畅摄
指尖在古筝琴弦上翻飞,笛声与唢呐声交织……11月23日,在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的直播间,4位身着古风服饰的乐手正面对镜头举办一场小型“线上”演奏会,吸引众多网友隔屏欣赏。
9月23日至26日,“开演了,我的团”抖音直播文艺院团年度展演活动在线上启动,全国81家文艺院团齐聚“云端”。活动启动以来,陕西省歌舞剧院、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和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在直播中成效显著,让陕西本土艺术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
艺术与市场的“双向奔赴”
今年6月,陕西省歌舞剧院“试水”团播,用专业艺术为直播注入新活力。7月,陕西省歌舞剧院与抖音主播联手打造的“古艺新声,三方共舞”武侠主题直播,以《刀剑如梦》开篇,剑舞、水袖功夫在舞台光影中惊艳呈现,吸引超210万人次围观,最高在线达5万人。
陕西省歌舞剧院的直播探索并非一蹴而就,剧院抖音直播组组长黄晓宇坦言,起初团队对新媒体运营并不熟悉,直播效果并不理想。今年6月,陕西省歌舞剧院试水团播模式,首场直播便收获78万曝光。“直播扩大了我们的影响力。许多通过直播认识我们的观众,后来专门购票观看我们的线下演出,形成了良性循环。”黄晓宇说。
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孟丁说,直播间是第二舞台。传统剧场演出受限于场地和档期,一年最多演出百余场,直播间打破了这些限制,演员能够天天“演出”,直接与观众互动。
在孟丁看来,直播既传播了高雅艺术,又开拓了市场空间。“未来,我们将会以‘陕歌’为品牌,打造‘长安’‘唐诗’‘红色文化’‘武侠’‘赛博大唐’等多个主题的线上演出,并延伸至线下的各大景区、商场、剧场、剧院、纪念馆、步行街,将国有文艺院团的‘高水准’与观众认可的‘网感’真正结合,持续推出高传播‘爆款’作品。”孟丁说。
“00后”成为“非遗种草官”
“友友们,我给大家来一段汉调桄桄念白,希望大家喜欢!”11月14日晚,25岁的李雅芝刚刚结束一天两场的惠民演出,就换装开播。面对镜头,清亮的戏腔响起,直播间里涌入了天南地北的观众。这位“00后”的“非遗种草官”每周五至周日晚上8点30分准时开播,以国风歌曲开嗓,为大家介绍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是活跃在汉中城乡的地方剧种,被誉为“南路秦腔”,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一历史悠久的剧种曾面临人才不足的窘境,剧团年轻一辈只有零星几人。
“我们干出了名堂,就不愁传承。”李雅芝说。2013年,汉中市南郑区桄桄剧团面向社会招收60名学员,13岁的李雅芝就这样与汉调桄桄结缘。2022年,她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其他剧种的演员直播唱戏,观看人数有上千人。“别的剧种能播,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这个想法得到了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的支持。李雅芝说干就干。
从“炫技”到戏曲表演、文化科普,李雅芝通过直播让汉调桄桄走出了汉中。截至目前,她已直播500多场次,累计观看人次超1000万。评论区里,“这是优秀的汉中文化,不能丢了”“一定支持家乡文化”等留言让她倍感温暖。
李雅芝希望通过直播不断输出优质的内容,吸引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使汉调桄桄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
在赵红看来,直播不仅扩大了受众面,还解决了非遗传承中年轻人断层的问题,“李雅芝这样的年轻演员通过直播成为‘非遗种草官’,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剧场演出中难以达到的效果。”
陕西民乐开拓发展新路
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组建于1950年。随着时代发展,如何传承民乐,吸引更多人理解、欣赏和学习民乐,成为民族乐团思考的问题。
2020年下半年,民族乐团开始接触短视频平台,起初只是简单将演出片段“搬运”发布,效果平平。2023年,民族乐团正式进入直播赛道,形成“演员个人—小型团队—乐团”的多层级发展矩阵。今年以来,专业策划团队逐步介入,直播间的文化性、专业性、娱乐性全面提升。民族乐团创新直播形式,将户外直播、音乐会现场直播、排练过程直播提上日程。更优质的内容、更合适的主播、更持续的流量是民族乐团奋斗的目标。
目前,民族乐团已形成个人与团队联合发展的传播矩阵,累计开展线上直播1500余场,粉丝超40万,曝光量超5000万。“创新不离根,守正有展望。未来,我们还会依托陕西的文化底蕴与优质的景点合作,扩大直播的阵地,让更多观众感受到民乐和陕西文化的魅力。”民族乐团团长宋小雷说。
陕西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用好这些资源,是当下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
通过抖音直播,陕西文艺院团突破了受众和地域限制,发现了新的市场增量,为演员争取了更多发展空间,探索出一条院团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记者 李畅 记者 张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