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西安):织密亚欧物流网络 枢纽能级再跃升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17 07:58

西安浐灞国际港(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11月16日,在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龙门吊起落有序,车辆往返穿梭,在这里集结的货物可直运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座亚欧超级枢纽的脉动,愈发澎湃。
据统计,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今年前10月开行5063自然列。
这座联通欧亚的超级枢纽不断“进化”。6月10日,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在阿拉木图建成投用,与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实现了“枢纽对枢纽”升级,不仅有效提高了场站集散分拨能力,还在两地之间打开了运输新空间。
“如果将中欧班列比作人体系统,这些码头就是关键的‘关节’。关节协同运作,系统才能灵活高效。过去集装箱运抵后常面临高额仓储费,如今集装箱实现循环利用,箱子就像放回自己家,综合物流成本显著下降。”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现场经理李国栋说。
效率提升同样显著。智能调度系统自动匹配运力,数字化平台让中哈铁路、海关数据无缝衔接,口岸通关时间从3天大幅压缩至约3小时,西安到阿拉木图的运输时间也从7天缩短到最快5天。
降本增效直接激发了市场活力。货物类型从日用百货、工程机械扩展至汽车及零配件、齿轮箱、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等,月集装箱处理量增长约4倍。截至目前,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累计集结转运货物超过25万吨。
中哈物流枢纽高效率运行,为西安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便利,使更多商品集结于西安,快速流通到各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
“今年前10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5063自然列,同比增长16.3%,继续保持了高质量发展。”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乐介绍,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拥有18条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吸引了来自国内26个省份的货物在此集结。
其中,作为西安与阿塞拜疆国家铁路公司合作的重要载体,西安至巴库方向跨里海公共班列长期保持稳定运行,已逐步成为连接中国与阿塞拜疆的高效物流通道。该班列全程6606公里,仅用12天即可抵达巴库港,使货物能够快速直达目的地,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我们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高效协作,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优势——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客户体验、扩大了公司影响力。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西安阿布西隆物流有限公司董事福阿德·艾哈迈德说。
中欧班列(西安)的畅通运行,改变了陕西本土企业的“出海”模式。“过去货物出海必须运至沿海港口,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搭上专列直抵欧洲腹地。”吴乐表示,这条“黄金通道”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带动了一批本地物流、贸易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国际合作仍在持续拓展。吴乐介绍,除了已投入使用的阿拉木图场站,在俄罗斯、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匈牙利等地的场站项目也正在筹划建设中。这些场站建成后将实现多点“枢纽到枢纽”物流体系的升级。
这张日益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不仅加速了“硬联通”,助力国际经贸往来,还激发了“软联通”,为民心相通注入源头活水。
在李国栋的日常工作中,中哈员工共处一室办公,“有事喊一声”就能迅速解决问题。从工作交流到运动、聚餐、观影,同事们从合作伙伴成为朋友。
“人与人多走动,心就更相通。”李国栋感慨,“这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都意义深远。”
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为引领,西安浐灞国际港正加快推动中欧班列经济圈建设,聚焦物流、贸易、金融、产业、法治、人文6个方面,持续深化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国家铁路公司的合作,加快海外场站建设,实现多点“枢纽对枢纽”的升级;创新“数字化”赋能,实施场站智能化工程,构建自动化数字无人码头管理系统,实现装卸、监管智慧化。(记者 刘坤 通讯员 邢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