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背景下的民间文艺新使命——访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14 09:00

在陕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背景下,陕西民间文艺如何守正创新、焕发活力?记者日前专访了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他结合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就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记者:如何理解《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的核心要义?作为推动民间文艺发展的重要力量,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如何贯彻落实?

胡新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是陕西在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深远意义。当前,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社会分工和就业结构正在重塑,部分群体面临就业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不仅关乎精神文明建设,更能带动产业繁荣、扩大消费需求,为群众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从稳就业角度来看,民间文艺产业化可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使命,就是组织全省数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创作精品,扩大陕西民间文化影响力。同时,我们要推动传统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让民间文艺走进百姓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建议在政策层面加大扶持力度,包括实施资金奖补、产业引导等措施,更好地推动陕西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使民间文艺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记者:凤翔泥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您有哪些实践经验?

胡新明:传承凤翔泥塑40余年,我深刻体会到“讲好故事”是传承的关键。通过文献考证和艺术探索,我将凤翔泥塑的历史追溯至1800多年前,深入解析其中的符号密码,揭示其“大俗大雅”的独特魅力。泥塑既有浪漫奇妙的气质,又有憨态天真的特点,这使得它在现代社会依然具备吸引力。

在传承的基础上,凤翔泥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紧扣时代脉搏。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我创立了“两变两不变”的传承与创新理念,即材质和造型可以变,纹饰和色彩不变。如今,这一理念引领着凤翔泥塑的发展,使凤翔泥塑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它的风采。

另外,我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策略。一方面,精心对待传统的凤翔泥塑作品,将其打造成如同国宝一般珍贵的存在;另一方面,在创意创新方面下大力气,将其做成具有相当规模且符合时尚潮流的产品。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民间美术产品回归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凤翔泥塑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在陕西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胡新明:我省拥有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例如,陕北地区的秧歌、腰鼓、说书艺术等;关中地区的凤翔泥塑、木版年画、社火脸谱等;陕南地区的茶艺文化、藤编和羌绣等。

然而,我们在追求时尚创作、产业转化能力、生产手段的先进性方面,有着短板和不足。破解此问题,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源头挖掘工作,讲好这些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并且要精工细作,增加产品的感性元素、稀缺性等,从而刺激消费;二是要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时机,围绕重点项目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冲击国内国际大奖,打造出爆点,引领时尚潮流;三是要就地转化已有成果,实现量化生产,形成市场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要横向融合各种资源,实现接力发展,让我们的民间文艺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记者:要让陕西非遗在国内国际舞台上形成更大影响力,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胡新明: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依托这一独特优势,我省非遗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影响力日益显著。就个人的经历而言,因在凤翔泥塑方面的长期耕耘,我曾多次受邀,与木版年画、社火脸谱、皮影等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一同走出国门,赴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这一事实充分表明,陕西非遗在海外具有很高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广受欢迎。

同时要看到,当前我省非遗在产业化转化、品牌打造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支持政策有限,激励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不应仅仅依靠个别传承人,而是需要汇聚社会合力,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推动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真正融入当代生活,焕发出持久活力。

从长远看,建议开展“陕西十大非遗品牌”“十大非遗旅游产品”“十大杰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评选活动,并积极推荐这些优秀项目和传承人参加国内外重大赛事与展演。通过持续打造一批具有标识度和引领力的非遗品牌,把陕西非遗推向更高层次,努力将其培育为对外交流的国礼级文化符号,使之成为展示陕西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

记者 刘坤 李静茹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