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路驿站”迈向“国际枢纽”——杨凌示范区打造跨国物流新高地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10 08:22

adb8ad1a2716e8cf362d3b2c6b475310.png

满载商品的中欧班列(西安)发车(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11月3日,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杨凌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的现代化仓库时,一批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优质小麦原料,正通过海关的智能查验系统。它们即将被运往一家高端饲料加工厂。

同一天,一批产自杨凌的果树种苗,被小心翼翼地装入特制恒温箱。它们将搭乘中欧班列(西安),启程前往乌兹别克斯坦。

如今,在杨凌上演的“双城记”乃至“全球通”,已成为常态。站在古老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耳畔仿佛回响着千年农耕文明的余韵,一条条无形的“钢铁丝路”与“数字走廊”,将这座“农科之城”与全世界紧密相连。

“一粒种子”实现“跨国梦想”

故事要从一家小型农业科技公司的困境说起。

几年前,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国,手握优质蔬菜种子,却为如何打开中亚市场犯了难。

“种子是有生命的,对运输的时效、温度和湿度要求极高。走海运,时间长、风险大;走空运,成本难以承受。”李建国回忆,那时,感觉与市场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我们的优势在农业,突破口就在农业产业链的供应链上。”杨凌示范区自贸办主任苏亚文在一次企业座谈会上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一场围绕“一粒种子”的物流革命悄然开启。杨凌示范区相关部门主动对接西安国际港务区,反复磋商,针对农业物资的特殊性,共同设计了“门到门”的全程物流解决方案。他们为种子、种苗定制了专属集装箱,配备全程溯源和温湿度监控系统。

去年春天,首批出口种子封装于印有“杨凌”标识的集装箱内,随中欧班列(西安)启程。

“就像送自己的孩子出远门,既紧张又激动。”李建国说。十几天后,种子安全抵达阿拉木图,受到当地欢迎。如今,订单如雪片般向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飞来,那堵曾经的“墙”,已悄然不见。

“钢铁驼队”传递“杨凌温度”

中欧班列,这支现代的“钢铁驼队”,已成为杨凌联通世界的主要渠道。但杨凌的目标,不单是“借船出海”,更是要让这艘大船上,拥有独特的“杨凌印记”和“杨凌温度”。

在杨凌铁路货运站,记者遇到了正在指挥装货的工作人员赵大成。他皮肤黝黑,声音洪亮,是这里有名的“活地图”。

他指着正在吊装的一个集装箱说:“你看这列车,里面装的是杨凌产的智能节水灌溉设备,要发去波兰。旁边那列车里,装的是刚从俄罗斯运回来的亚麻籽油,准备分批送到华南市场。”

最让赵大成自豪的,是他们精心运营的特色专列。“这可不是普通的班列。”他说,“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农业科技专列’。从最初的报关、检验,到途中的温度控制、位置追踪,我们提供的是‘保姆式’服务。我们要让客户觉得,把货物交给‘杨凌号’,放心!”

这种精细化运营,让杨凌在激烈的国际物流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列列班列,不再是冰冷的钢铁组合,而是承载着农业科技、友谊与希望的使者,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物流高地”成为“产业热土”

物流的通达,如同强劲的动脉,为杨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杨凌正从一个“物流高地”迅速成长为一片“产业热土”。

越来越多的国际农业企业将目光投向这里。先正达、科迪华等世界农业巨头在杨凌设立研发中心与分拨基地;国内知名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也纷纷落户,其看中的是这里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所带来的市场辐射力。

“物流的本质是服务,最终目的是要形成‘物流带动贸易,贸易聚集产业,产业赋能城市’的良性循环。”杨凌示范区相关负责人描绘了这样的愿景,“未来,我们不仅要让中国的优质农产品和农业技术从这里走向世界,还要把全球的农业资源引进来,进行高效整合与价值提升,让杨凌成为全球农业供应链的核心节点。”

今年1月至10月,杨凌国合跨境物流有限公司通过中欧班列向阿塞拜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发运1593个标准集装箱,包括葵花籽、农业设备、涉农预包装食品、精密的汽车零配件、对保鲜要求高的鲜果等上百种商品。

夜幕降临,杨凌示范区灯火通明。火车站内,又一列满载希望的班列即将鸣笛启程;综合保税区的仓库里,智能叉车不知疲倦地穿梭;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在培育下一个可能改变世界的“金种子”。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