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 陕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持续推进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10 08:08
10月28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一年级的教室里欢声笑语不断。原来,是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来了。
在志愿者手把手指导下,孩子们将手中的棉絮变成憨态可掬的熊猫,把面团捏成可爱的小动物,在一张张拓印纸上印上不同的图案。
“你看,这是我做的棉絮画。我要把它带回家,让爸爸妈妈也看看我的作品。”一年级三班的冀云熙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自豪。
“这次走进校园的是我们的非遗保护传承志愿者。这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每个月都会开展近10场。”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李晴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该馆就组织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和空闲时间深入厂矿、乡村、社区、校园等地开展文化演出、济困解难、法治宣传、非遗传承等志愿服务活动。
从最初的几十人参与到后来的几百人参与,10多年来,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累计招募志愿者超2万人次,开展惠民演出800余场,服务群众超1000万人次。艺术馆打造的“传统正青春 服务有活力”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实现陕西文旅行业在志愿服务国家级大赛中金奖零的突破。
如今,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还开发网络云服务平台,建立起互动式、“菜单”式供给服务以及针对特殊群体的多样化服务“菜单”,让群众通过网络自主选择所需服务,将更多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
不同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志愿服务,以服务村(社区)基层群众为主的“高陵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直通车”担当着乡村“文化播种”“乡风文明培树”的责任。
“大叔,咱们村规里提到的婚俗改革‘三不原则’是指什么呀?”
“我知道。是不攀比、不铺张、不低俗。”
9月24日,在西安市高陵区田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抢到答题权的村民刘大爷声音洪亮地说出答案后,收到了小礼物。
另一边的“文明集市”上,快板演绎的村规民约成了集市的“背景音乐”,移风易俗的宣传语变成“摊位招牌”,村民边走边逛,文明新风入脑入心。
“村规民约你问我答”游戏摊位前,抽题、答题、领奖,简单有趣的流程吸引村民纷纷上前一试身手。通过趣味互动,大家不仅加深了对村规民约的理解,还增强了对共建文明乡风的认同感。
“我们的‘直通车’项目协调了全区20多个部门参与,根据群众不同需求,由不同层级的服务主体开展针对性的文化服务,为政府职能部门与群众搭起了‘连心桥’。”高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介绍,“直通车”项目启动以来,已入户进院200余家,覆盖全区7个街道112个村(社区),实地服务群众40万人次,形成了满足基本公共文化、多元化文化需求和个体化文化诉求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格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生活的精神家园。而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
5年来,陕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在咸阳市秦都区,以示范社区建设为抓手创新探索的党建联盟“兴趣链”,为城市社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在安康市镇坪县,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为目标的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蹚出了一条西部县域文共体建设新路子。
在榆林市,创新采用“政府主导方向+专业运营”模式的榆林市图书馆,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交上了一张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答卷。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部署要求,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