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鹰杖首:琢玉为鹰承古礼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8 08:17

2f2d42063750dab8f5e3274919be04c4.jpeg

玉鹰杖首。

fd0061001a7d83dc19719af4e4da9904.jpeg

9月23日,汉中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黄宝柱在介绍玉鹰杖首(资料照片)。

444cba03554d9c07326e85f86ec1a364.jpeg

龙岗寺遗址局部(10月24日摄)。

姓名:玉鹰杖首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汉

出土地:南郑区龙岗寺遗址

年龄:2000岁左右

户籍登记时间:1984年

现住址:汉中市博物馆

120万年前,古人类已经在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龙岗寺遗址繁衍生息。

2000多年前,龙岗寺遗址所在的这片“风水宝地”安葬了一位西汉贵族青年。年轻的他和自己心爱的手杖一同下葬。那件用和田玉雕刻而成的玉鹰杖首,既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如今,这件“沉睡”了2000多年的玉鹰“飞入”汉中市博物馆,连同其承载的千年文明一起,展现在世人面前。10月21日,记者走进汉中市博物馆,以玉鹰杖首为“钥”,探寻汉代琢玉工艺及隐藏在其中的古代文明。

壹 穿越千年的玉石雄鹰

龙岗寺遗址位于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爱国村,由旧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汉代墓葬群遗址、龙岗寺院建筑和近现代革命旧址五部分组成,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岗寺遗址位于汉江南岸的二级台地上,高出汉江河床约40米。这里纬度适中,水源丰沛,适宜人类繁衍居住。早在120万年前,龙岗寺遗址所在区域就有古人类活动。”汉中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黄宝柱说。

1983年至198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在龙岗寺遗址发掘新石器时代墓地时,发现了4座汉墓,玉鹰杖首便出土于其中一座汉墓。

“从清理简报可知,4座汉墓的墓口叠压于唐代文化层下,但出土玉鹰的墓穴未被扰乱。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内发现一具骨架,经鉴定为20多岁的男性。随葬品有青铜器、铁器、玉器和陶器共37件,从出土器物组合和特征判断该墓的年代为西汉初期。”黄宝柱说。

玉鹰杖首被放置在墓主人腹部,长4.9厘米,高2.6厘米,宽2.4厘米。玉鹰凸眼钩喙,束翼伏卧,作回首梳理背羽状。质地为新疆和田白玉,显青色,有土锈痕及多处不同程度白沁。玉鹰杖首整体造型美观、流畅自然,主体采用镂空及双线阴刻浅浮雕技法勾勒线条。鹰的颈、背、尾、翼部分采用油丝毛雕技法刻画,羽毛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效果,可见古人雕刻水平之高超。

“玉鹰杖首底部凹刻一圆孔,插孔镶嵌功用明显。手杖杖身未被发现。这件玉鹰杖首的材质、造型、做工均透露出精致华贵,结合墓葬中陪葬的鎏金镶玉带钩、铜鼎、铜剑等器物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应该十分显赫与尊贵。”黄宝柱说。

贰 内涵丰富的文明印记

杖首,即手杖顶端的饰物。目前发现最早的杖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的杖首大多造型精美,出土墓葬规格较高。由此可推断,新石器时期的手杖是带有权力和宗教色彩的“权杖”。

从目前出土的实物资料来看,杖首可分为金、银、玉、青铜、陶和木等材质,按形状可分为球形和动物形等。动物形杖首包括鸠、马、羊、龙、鱼等造型。杖首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玉鹰杖首,也可叫玉鸠杖首。在古人的认知中,鹰和鸠是一种生物。”黄宝柱说。

《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孔颖达疏引《逸周书·时训解》写道“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详细记录了惊蛰时节动植物的变化情况。在古人眼里,惊蛰时节,原本在冬季隐藏起来的鹰开始逐渐消失,鸠则开始活跃起来,故产生了“鹰化为鸠”的错觉。

现代科学证实,鹰与鸠属不同科的鸟类,不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转化关系,古人有此认知,主要是对候鸟迁徙习性的误判,春季鹰类北迁减少而鸠鸟开始活跃,便有了鹰、鸠形体互相转化的误会。虽不符合科学,但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观察及思考。

提起鸠,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鸠在古代的意向远不止爱情。

《尔雅》记载:“鸠,聚也。”《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以鸠其民”之句,由此可知,鸠最初与权力相关联。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因鸠进食不噎,人们也以此来表达对老人饮食正常、身体健康的美好祝愿。

“鸠”最早与“敬老”产生联系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礼》记载:“罗氏献鸠养老,汉无罗氏,故作鸠杖以扶老。”

在周朝,罗氏为负责捕鸟的官职,仲春二月,罗氏捕捉惊蛰后复苏的鸠献给天子,用以赡养国中老人。而到了汉代,没有了专门捕鸠的罗氏一职,就只好取鸠长寿吉祥之意,将王杖之首雕成鸠,送给老人。因此,汉代,鸠杖逐渐成为敬老的标志。

叁 一脉相承的敬老传统

最初,手杖代表着王权与神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春秋战国至两汉,杖“以鸠其民”的王权特征式微,逐渐演变为皇家敬老的标志。

《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春秋时期,大夫七十岁退休,如果因为国家需要而退休不成的话,国君会赐予杖和几。杖即拐杖,用于行走时倚拄助行;几则用于跪坐时倚靠。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九尺,端以鸠鸟为饰。”由此可知,汉代不仅继承了先秦的敬老美德,还将其发扬光大。

“根据《后汉书》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汉代王杖的基本形制及尺寸。以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铁尺的长度为准,汉代一尺相当于现代23.2厘米,九尺王杖长度应在208.8厘米左右。甘肃武威古城乡五坝山汉墓出土的鸠杖长达210厘米,证实了这一点。如此高的王杖,杖首显然不是作为把手,而是起到一种装饰和威慑作用,显示其主人的身份。”黄宝柱说。

“随着时代发展,汉代后期,不仅是官员,普通百姓到了70岁也会被赐予鸠杖。同时,女性也具有受杖资格。受杖后的长者享有众多特权,比如六百石、行驰道旁道、入官府不趋、市卖免税等,包含经济、政治、社会福利等生活各方面,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推动了汉代养老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黄宝柱说。

这种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赠杖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给老人做寿时,有人还会给老人赠送“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

“这件玉鹰杖首的主人为20多岁的男性,所以他的鸠杖应该不是赐予长者的寿杖,而是象征身份和权力的王杖。”黄宝柱说。

“权杖”日渐淡化,“鸠杖”所代表的尊老美德却长盛不衰,直至今天。

“我刚结束4年的驻村工作,真实地感受到我们国家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远胜于以往任何时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在中华大地上成为现实,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和文物的意义之一。”黄宝柱说。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