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窑火与故居中的文明传承
来源:光明日报 2025-10-25 20:57
秋意渐浓,记者跟随陕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行走传统村落,探寻中华文明基因”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一行,走进陕西渭南,探访传统技艺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

久雨初霁,阳光洒落,让澄城县尧头窑村的这座千年古窑更显明亮。登高远望,层叠的匣钵墙、依崖而建的砖箍窑洞、碎瓷铺成的道路……整个村落仿佛一座露天的陶瓷博物馆。

尧头窑曾是关中东部最大的陶瓷烧造和贸易地,也是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少有的民瓷代表。陶瓷文化始于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秉承“民间需要什么就烧制什么”的理念,尧头窑所烧制的瓷器多取材于当地,以黑釉瓷为主,有“黑珍珠”之称,多为缸、盆、碗、罐、瓶等寻常百姓的日常器皿,造型朴实,纹饰简洁。

在国家级非遗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忠阳的作坊内,他正在为一件黑釉陶瓷作品雕花,“尧头窑的陶瓷烧制工艺有72道工序,老祖宗讲‘三分做,七分烧’,最难的就是烧制。”刘忠阳介绍。作为传承人,他坦言“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传承人太少,年轻人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他也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需求”,在坚守传统技艺、保证品质的同时,必须不断创新,让古老瓷艺焕发新生。

“端起窑头碗,日子过得冁!”村民李正仓感慨地说:“从前我们家家户户靠窑吃饭,如今窑址也成了村里的宝贝,吸引来不少海外游客,生活也越来越好。”据了解,尧头黑瓷深受外国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日韩、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地。
尧头镇党委书记路恒表示,近年来,尧头窑秉持“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投入3350万元推进镇景融合传统古村落保护修缮工程,累计修复修缮历史建筑33处,完整保存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住宅窑洞1200余孔、古民居100余家、古庙宇祠堂17处。
走进蒲城县孙镇甘北村,这座因杨虎城将军的出生地而闻名的小村,静静坐落在渭北平原的怀抱中。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古街深巷间透着浓浓的岁月气息。2023年这里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甘北村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它是杨虎城将军的故乡,更在于它保存了渭南地区典型的传统建筑风貌。”蒲城县住建局村镇股股长王亮介绍,甘北村以杨虎城故居为核心,系统性推进故居红色旅游景区的提升改造与周边传统民居的保护性修缮。“我们在保护中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鼓励村民以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让他们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真正主体和受益者。”王亮说。

窑火不熄,故园常青。在尧头窑村和甘北村,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传统技艺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更是一种扎根于乡土的文化基因。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志坚 李洁 通讯员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