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共青团育品牌、建平台,持续激发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文化传承转化成青春实践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16 07:58
“大家看,我们身后的飞霜殿是景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曾经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寝殿。”10月8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宫景区,来自西安工程大学的文博志愿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陕西的历史故事。这一幕正是陕西共青团引领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陕西共青团坚持在青少年中大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共青团文化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以活动为媒,打造文化品牌
“讲解不是简单背诵资料,而是让文物‘活’起来。”西安工程大学大三学生王艺环道出了众多青年志愿者的心声。她于去年经过招募、培训与考核后,成为华清宫景区的志愿者。“虽然一天下来要走上万步,但是能带领游客‘穿越千年’,让更多人了解陕西厚重的文化、拥有更好的旅游体验,再累也值得。”王艺环笑着说。
在陕西,活跃着很多像王艺环这样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来自全省各级团组织组建的文旅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
这些青年志愿者身着醒目的红马甲,有的仔细解答游客疑问,有的热情引导群众,有的化身“文化使者”,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们用专业和热忱搭起文化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个人成长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青年的力量。除了组织志愿服务,陕西共青团还联合社会资源,开展“陕西青年音乐人大赛”“传统文化进校园”“陕西省大学生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征集活动”等一系列青年特色突出的文化活动,将文化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
以文化为魂,凝聚青年力量
“大雁塔始终是长安城最讨人喜欢的名胜,特别是春天……”9月30日,团省委微信公众号“三秦青年”推出的最新一期“‘青’你读书”专栏,又一次吸引了众多青年的关注。中华诗词学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委员许超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带领青年走进《长安客》的世界,感受长安的历史风貌与人文情怀。
该专栏聚集了一大批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知名网络文学作家及青年文化学者等,不仅为青少年挑选书籍,还精心制作了生动有趣的视听作品,引导青年在阅读中感受文化魅力、提升文化素养。截至目前,该专栏已推荐优质图书38本,成为青年喜爱的“线上读书角”。同时,团省委与省委宣传部联合在全省范围内举办15场青少年阅读示范活动,有效激发广大青少年阅读兴趣。
“我和几个朋友计划报名2025年青年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通过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微视频,向更多人展示家乡的魅力。”10月13日,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刘婧说。
今年9月,陕西共青团“中华文脉传三秦”主题活动启动,除了青年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非遗寻访、文旅研学、青春市集等富有共青团特色、青年特点的重点项目将陆续登场,为广大青年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持续激发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青年为基,激发文化活力
“这些面塑里掺加了中草药成分,不仅解决了传统面塑容易开裂、易被虫咬的问题,还带有淡淡的药香,能保存更长时间。”在2025欧亚经济论坛欧亚青年精英对话会期间,省青联副主席、“80后”面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倍源向中外青年介绍他的中草药面塑工艺品。
这些面塑工艺品造型精美、工艺独特,成为现场的“明星展品”。不少外国青年围在展台前,认真倾听,不时发出赞叹,还有来自爱尔兰等国家的青年留下联系方式,期待后续深入交流。
这份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离不开共青团与青联搭建的平台。近年来,张倍源常常和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青年分享创作理念,也坚定了他通过非遗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
2024年央视春晚创意年俗秀《别开生面》中,张倍源的面塑表演融合方言、舞蹈与光影技术,让古老技艺在舞台上焕发光彩;北京冬奥会期间,他创作的《一起向未来》主题面塑,以穿虎头鞋、大裆裤的雪车机器人为主角,与赛事热点巧妙结合;在非遗工坊与中小学课堂,他带领学生创作的大型面塑《孔雀百花图》栩栩如生、“能动能唱”,真正让非遗“活”起来。
团省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陕西共青团将在拓展青年参与文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提升青年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持续动员引领青年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劲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