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陕西新篇“十四五”答卷丨“塞上明珠”绘就绿色新画卷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07 07:46

9月25日,在榆林市定边县白泥井镇金伊湾村,王立斌行走在棋盘式的草方格间,不时俯下身子查看樟子松的生长情况。这里是榆林最后一部分流动沙地治理点位之一。

王立斌是子洲人,13岁来到定边,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基层林业站工作,后来又在宁夏大学学习。如今,他是定边县林业局林草工作站副站长,分管流动沙地治理工作。

“先锁住沙,才能种树。”在林业站工作20多年的王立斌,对草方格固沙流程了如指掌,“一米见方的格子,用稻草搭设沙障,再隔行混栽樟子松与紫穗槐,同时混播沙打旺和绵蓬等草种,提高植被覆盖率,使流动沙地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逐步恢复生态功能。”

被称为“塞上明珠”的榆林,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榆林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每年不低于4亿元的投资额度、不低于100万亩的营造林规模,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升至36%,年均入黄泥沙量从5.13亿吨减至2.12亿吨,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提高。

“2021年至2024年,榆林森林蓄积量增加69.7万立方米,沙化土地治理完成361万亩,湿地保护率达19.97%,超额完成任务。”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介绍。

在位于定边县的长安电力(陕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花马池光伏电站,蓝色海洋般的光伏板下,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长势旺盛,白绒山羊在板下悠闲吃草、良凤花鸡穿梭草丛觅食。

2022年起,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石长春带着团队,在花马池光伏电站进行土地复合利用和植被恢复研究。

“花马池光伏电站的土地多为盐碱滩地,土壤所含盐分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石长春介绍,他确定了几个关键任务,包括治盐碱、固风沙、全覆绿。

在治理盐碱环节,建设光伏电站可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减轻地表盐分积累。结合传统的挖排碱沟、施改良剂和种植耐盐碱植物等方法,治理成效显著。

在固风沙环节,选择耐盐碱、耐干旱贫瘠、抗风沙的树种,以多树种乔灌行间混交林的栽植方式,形成电站场区外围的抗风防沙固土屏障;在场区道路两侧,选择景观效果好、生命力旺盛、防护性能好的树种,形成灌木防风固沙分区林带。

在土地覆绿时,选择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植物,为后续发展“牧光互补”打下基础。

“经过长期试验,我们已形成盐碱滩地光伏电站生物防护养护技术规程的榆林市地方标准,希望榆林变绿的经验能推广到更多地方。”石长春说。

生态逆转实现后,榆林开始思考新的问题——如何让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实现人沙和谐。

在榆阳区小纪汗林场,有一片十万亩的樟子松基地,是榆林治沙造林的代表性成果。2021年以来,榆阳区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工作,聘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全区林业碳汇储量进行评估测定。其中,小纪汗林场年度碳汇量达到3206吨,总碳储量16.8万吨。

“2023年,林场与中海油电力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交易林业碳汇量20万吨,交易额1000万元。”小纪汗林场党支部副书记王建东介绍,碳汇交易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张继娜是治沙劳模牛玉琴的孙女,目前在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是新一代的治沙人。为了实现从种树到管树的目标,让群众获得实际收益,她承担了“榆林沙区文冠果优质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并助力家乡靖边县杨米涧镇打造“文冠果之镇”。

“文冠果具有高产值、高效益的特点。文冠果油、茶等产品让种植户鼓起了钱袋子。文冠果树适宜在荒地、山坡地种植,能有效固碳、降碳,防止水土流失。”张继娜说。

“截至目前,榆林已建成15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草产业蓬勃发展,总产值突破121.6亿元;组建成立全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营造碳汇林15万亩。”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同步推进。”记者 王晨曦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