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首批45个村“光伏+”乡村振兴项目建成投运——借“光”生“金”添动能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22 08:56

7007cd0a2a6a73f70d19b2ef96e81194.jpeg

西安市长安区魏寨街道魏寨村民房顶上的光伏板(9月15日摄)。 记者 刘印摄

秋日的阳光温暖和煦。

9月15日,西安市长安区魏寨街道魏寨村,民房顶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泛着微光。村民魏康利站在院子里,打开手机查看光伏板发电量数据。

“以前,冬天取暖费一年得花3600多元。现在,有了这光伏板,取暖不花钱,每年还能有分红。”魏康利感慨。

魏寨村是西安市首批“光伏+”乡村振兴试点村之一。截至今年7月底,西安市16个“光伏+”乡村振兴试点村全部建成并网,首批45个村的“光伏+”乡村振兴项目也建成投运。

现在,西安乡村正借“光”生“金”,绿色电能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晒太阳”生财

闲置屋顶变“金库”

西安地处北纬34度,光照时间长,发展光伏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在过去,像魏寨村这样无优越资源的村庄,大多依赖传统农业,村民收入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我们村以前没啥特色产业,村民守着几亩地过日子,想富起来难。”魏寨村党支部书记魏富刚告诉记者,“听说市里要推‘光伏+’乡村振兴项目,我们立马报了名,想着这或许是村里发展的新机会。”

“刚开始,不少村民有顾虑,担心有风险、不划算。”魏富刚回忆,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经济账、讲政策,还组织村民去其他试点村参观。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大家的顾虑渐渐打消。

如今,魏寨村的光伏试点项目规划建设41户、装机容量1.64兆瓦,目前已安装27户,其中19户已成功并网。

不只是魏寨村。西安市鄠邑区蒋村街道怀道村以“光伏+热泵”模式,让村民冬季取暖既节能又省钱;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的光伏车棚,既解决了停车问题,又能发电增收。

“以前,冬天烧煤取暖又脏又不安全,用电暖气电费又贵。现在,有了光伏热泵,屋里暖和,还不用自己掏钱。”怀道村村民蒋新说。

“闲置屋顶”变成“增收资产”“自然阳光”变成“绿色财富”,西安“光伏+”项目打破了乡村发展的资源桎梏,开辟出一条绿色致富路。

“暖屋子”惠民

绿色取暖省开销

在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仁村,屋顶上的光伏组件在阳光下闪着光,电力工作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

“没想到并网这么快。现在,每月靠光伏发电能有2000元左右收入,还有师傅上门讲维护知识。”一位李姓村民说。

西安市在推进“光伏+”项目时,注重建设速度,更看重长期效益与民生保障。

“我们首创的村集体经济自营模式,重构了农村户用光伏价值分配链,就是要让村民有长期稳定的收益。”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美乡村事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按西安年均光照1200小时计算,屋顶安装光伏板的村民单户年发电量可达4.57万千瓦时,村集体30年内年均收益6.5万元。

此外,农户可根据屋顶装机面积免费获得3P或5P空气热源泵,省下上万元初装成本;冬季取暖电费还可由电站盈利全额覆盖,还有盈余。“光伏板不仅解决了屋顶漏雨防晒问题,还能解决取暖难题。”该负责人说。

资金监管是村民关心的重点。西安建立了覆盖全程的监管机制——政府建设补助资金按项目总投资10%扶持村集体,资金使用全程透明,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实处、发挥最大效益。截至7月底,西安已向“光伏+”项目拨付市级补助资金828.4万元。

从设备定制到模式创新,从收益保障到资金监管,西安用“全方位赋能”,让村民在“光伏+”项目中享受绿色便利,守住稳稳的幸福。

“滚雪球”发展

多点开花富乡村

在殿镇村,78岁的村民唐俊哲看着自家屋顶的光伏板,满脸期待:“安装不花钱,每年有分红。我现在就盼着天天晴天,多发电、多挣钱。”

殿镇村是西安市规模最大的整村“光伏+”项目村。项目由村集体成立的西安村盛光伏能源有限公司统一投资建设,村民不出钱,与公司共享30年发电分红收益。

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西安光伏装机量达209.66万千瓦。其中,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量80.42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量的35.6%,是2023年全年增量的1.7倍。

眼下,西安正谋划“光伏+”项目的下一步:遴选第二批建设村名单,提前对接建设意愿、摸清规模;待省上政策明确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降低建设成本、确定收益比例,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推进第二批项目建设。

从16个试点村到首批45个村,从单个村落的蝶变到全域乡村的共富,西安“光伏+”乡村振兴项目正以“滚雪球”式的发展,让绿色动能惠及更多乡村,让阳光照亮更多村民的幸福路。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