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路向延安|新华走笔

来源:新华社 2025-09-12 14:15

986902660ea066ae64733a6180f6a2d7.jpeg

来源:9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

清晨的陕北高原,薄雾还未散尽。宝塔山下,西延(西安至延安)高铁的建设工地已响起机器轰鸣。

“密切关注信息反馈,根据反馈参数再微调一下我们的数据!”西延高铁调试现场,中铁二十一局工作人员范地武的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中格外响亮。他紧紧握着对讲机,向助手示意。一旁,技术骨干吕奔快速记录着反馈数据。

这样的默契配合,他们在包西铁路建设时就练得炉火纯青。“当年从包头到延安,再到西安的铁路就是我们参与修建的。那时,我们靠手摸都能大致判断岩层硬度,现在有了智能监测系统,心里更有底。”51岁的范地武说。

延安的路,从来不是随意铺就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把脚印嵌进沟壑,将汗水浸进岩层,慢慢“长”出来的。

在建的西延高铁是通向革命老区延安的首条高速铁路,全长约30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将于今年开通运营。

bb2d4a99b728eb987c1fc838d004ea80.png

9月11日,DJ502次综合检测列车从西安北站驶往革命圣地延安,标志着西延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新华社发(张黎芝 摄)

“这条高铁穿越陕西关中及陕北地区,沿线地势由南至北逐渐升高,涵盖渭河冲积平原区、黄土台塬区、子午岭低中山区及黄土沟壑梁峁区等地貌单元,全线隧道总长169.3公里,桥隧比92%,工程整体设计难度很大、施工安全风险很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延高铁总设计师刘文涛说,“为革命老区筑路是荣光,更是使命,所以我们攻坚克难,一刻也不放松。”

回望历史,延安曾是无数人用脚步丈量的信仰之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无数青年怀着理想,从上海的弄堂、北平的胡同、江南的水乡出发,或徒步穿越封锁线,或骑着毛驴翻山越岭,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只为奔向这座“革命圣地”。

“到延安去!”的呐喊响彻云霄。

那时去往延安,是翻山越岭的辛苦,是风餐露宿的坚持,一路艰辛,挡不住一颗颗向光的心。

丁玲曾记录从西安到延安的路程:“躺在床上时,我以为我已经瘫了,两条腿全无知觉。”即便如此,每年仍有大批青年涌向延安,他们带来了书籍、乐器,也带来了知识与热血,在黄土高原上建起了“理想的校园”“战斗的堡垒”。

那时的路,是用信念铺就的;那时的奔赴,是用热爱支撑的。

如今,岁月流转,回延安的路早已换了新颜。20世纪90年代,第一列披红挂彩的列车驶出延安火车站,从此绿皮火车载着老乡、学生、商人穿梭在陕北沟壑间;2006年,西安至延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卡车能把化肥、家电运到老区,也能把苹果、红枣拉出去;2012年,西安至延安动车组正式开行;2018年南泥湾机场正式通航……

而即将通车的西延高铁,把从西安到延安的时间压缩到1小时左右,革命老区将再添交通大动脉。

路,不仅是通道,更是老区发展的“出路”与“希望”。

在延安洛川县的苹果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期盼着即将开通的高铁,果农李亚民说:“等高铁通了,咱就能坐着高铁出去拓展市场,客商也能更便捷地来咱地头买苹果,收入还能涨,肯定的!”

通高铁的日子越来越近,对更美好生活的期盼越来越浓。延安市区的东盛农贸市场,店主刘萍萍的店里摆满了狗头枣、小米等特产,她正忙着打包快递:“现在每天能发十几个快递,大多是回头客。等高铁通了,来旅游的人肯定更多。”

西延高铁的钢轨不断向前延伸,一头连着繁华的都市,一头连着红色的圣地;一头连着过去的记忆,一头连着未来的梦想。它是一条“快速路”,更是一条“幸福路”“发展路”。

作者:张斌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