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群结合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融合满足群众需求——访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12 08:18
记者:《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指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请问目前我省在丰富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高阳: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公共文化服务是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家门口”的惠民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让老百姓享受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服务效能提升,基本实现了“省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市县有两馆(图书馆、文化馆)、乡有一站(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创新打造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2700余个,逐步形成“十五分钟文化便民圈”。全省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由2021年的1.4次提升到2024年的3.47次,增长147.86%。
创新实施惠民工程,让老百姓享受更加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把“戏曲进乡村”作为文化惠民的基本任务,2021年以来共演出58371场,平均每个乡镇超过9场,线上观众达2076.3万人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连续四年发放惠民补助2.6亿元。整合全省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信息,建成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提供数字阅读、在线观展、艺术课程、线上讲座等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品质文化大餐。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让老百姓享受更有品位的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培育陕西省阅读文化节、乡村戏曲大舞台等40个省级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广场晚会、市民夜校、文化市集等城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晚、村歌、村舞、村光大道等“村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2024年以来,全省举办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四季村晚”共计1752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记者:《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再上新台阶。目前陕西重点文旅产业集群发展有哪些亮点?
高阳:当前,陕西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文旅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转型、点燃消费热情、承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引擎”。
链群结合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开展跟着“演艺、民宿、文博、诗词、美食、赛事”游陕西暨产业链群推进活动,文旅产业不断壮大。今年上半年,重点文旅产业链群总营收4299.59亿元,同比增长14.24%,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151.46亿元。全省景区、旅行社、酒店、演艺、文博场馆、旅游交通和餐饮等21万余户经营主体带动超百万人就业,陕西旅游演艺活跃度居全国第一。
政策支撑培育发展动能。我们出台《加快文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联合省财政厅推出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统筹省级旅游专项新增资金,支持高品质旅游酒店、新兴数字文旅等七大领域项目建设,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出入境旅游便捷支付等服务。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和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55.11%、46.76%。
创新融合满足群众需求,大力实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工程,拓展跨界融合渠道。“环秦岭号”及“三秦游”等旅游专列为百万“银发族”提供暖心之旅,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架起了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汉服国潮、文创潮玩、精品民宿等一批重点布局的文旅新业态成为消费新热点。
优化服务释放消费潜能。对于游客诉求,我们用心倾听、快速响应。协调全省重点文旅场馆延长旺季开馆时间、优化门票预约机制,部署实施“三秦四季 暖心工程”和旅游厕所提升工程,推出特殊人群关怀等16项贴心举措。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红黑榜”制度,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提升游客满意度。上半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6亿人次、总花费4139.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3%、8.10%。
记者:《意见》出台后,我省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有何举措?在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计划?
高阳:《意见》内容全面系统,为下一步文旅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将聚力打造让群众满意的文化阵地,持续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提升改造,不断优化空间布局,逐步扩大文化服务供给总量,提供更多个性化文化服务。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变。
在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将深化融合,促进均衡发展,支持各地依托传统文化发展文旅产业,用好西安—延安、西安—十堰高铁即将开通的优势,重点打造陕北、陕南地区及西线旅游的特色产品和线路,促进全省文旅产业均衡发展。
引育并举壮大经营主体,举办交旅融合、科技赋能、金融助力系列推进活动,支持链主链群企业项目建设。面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办好系列招商引资活动,补齐链群企业短板弱项,提升陕西链群企业核心竞争力。
记者 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