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省心又增收 截至2024年底陕西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7万个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28 08:02
7月11日,西安市临潼区交口街道高铁村的集中托管农田里,村民在清苗(资料照片)。 通讯员 王三合摄
“土地托管后,省心又省力,收入还增加了。”7月10日,在铜川市王益区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分红现场,王益街道义兴村村民孙小军说。
当日,王益区4个行政村288户村民共领到58万元分红款。
这一幕是陕西推进土地托管,实现企业、农民、集体三方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陕西积极探索土地托管模式,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专业服务组织统一耕种、管理和收获,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碎片化等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托管服务,作业高效收益稳定
今年遭遇旱情,部分农田产量受到影响,但义兴村村民因一份特殊的协议经济上没有受损。
“我们和农户签了保底协议,每亩地每年保底分红350元。不管收成如何,这笔钱都雷打不动。”王益区农事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郑学锋介绍,“今年,小麦亩产虽比往年有所下降,但通过规模化作业和统一采购农资,成本降低了20%,整体收益稳定,农户的收益没受多大影响。”
据了解,王益区探索“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村集体+农户”模式,整合了4个行政村的2800多亩土地,交由王益区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托管。孙小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家里8亩地分散在三四块坡地上,耕种、收割、打药全靠人力,一年到头落不下啥;现在,土地托管给服务中心,从种到收服务中心全包,自己可以出去打工,增加经济收入。”
“签了保底协议,收成再差,收益也有保障。”孙小军说,“过去,一亩地光施肥就要花140元。现在,地交到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施肥成本降到了每亩110元,人工成本也低了,作业效率更高了。”
规模经营,农业效益再提升
近日,在西安市临潼区交口街道高铁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管”分红现场,150余户村民领到分红款后喜笑颜开。
“以前,我家地块分散,春管时打药、施肥、浇水很不方便,每年小麦总产量不超过4000公斤。今年土地托管后,小麦产量超4800公斤,省了时、省了力,效益还增加了。”初尝土地托管甜头的村民宋爱莲说。
“通过探索‘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村里与龙头企业签订单,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大田托管等方式实施规模化经营,收效明显。目前,村里共有1700亩耕地被托管,从种到收全部由合作社委托的农业生产服务主体负责,村民不需下地干活就能按收成领到分红。”高铁村党支部书记李林说,合作社将散乱的土地进行统一整合、统一经营、统一承包,生产的粮食归农户所有。
据测算,托管后的土地亩均用种量减少2.5公斤、用肥量减少5公斤、机械使用费减少80元,再加上每袋化肥便宜10元、每公斤种子便宜0.2元,每亩地的成本降低至少200元。
同时,土地托管将以往小地块之间的田埂、垄沟整平,消除了田坎间的“沟壑”,耕地多出400多亩,种粮大户亩均小麦增产75公斤以上,亩产效益与耕种成本的“一升一降”,带动农民大幅增收。如今的高铁村,曾经的“补丁地”“巴掌田”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的高产田。
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佳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补贴费用、部门提供技术指导、龙头企业订单式保底收购、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村集体中间服务沟通、农户积极托管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村集体+农户”“主体+村集体”“主体+农户”的多种托管运营模式。2024年,佳县托管服务面积突破17万亩次,辐射带动农户2万余户,户增收1000元至1万元不等,5家集体经济合作社均增收近3万元至5万元,实现了“村社农”“1+1+1>3”的三方共赢局面。
与此同时,佳县针对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春季播种难、作物产量低且不稳等问题,创新构建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农业服务体系,通过旱作区机械化全膜深沟探墒播种高产技术实现自动铺膜全覆盖,机械化率达90%、土壤水分生产率提高12%以上、作物产量增加15%至32%,有效减轻农户90%的劳动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陕西省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7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5825.1万亩次,服务农户264万户,实现营收43.6亿元,服务领域涵盖三大主粮和苹果、猕猴桃、花椒等特色产业……
“从过去单打独斗的小农户经营,到如今服务带动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蓬勃发展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如今,陕西正以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扩面,持续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变革’。”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延安市黄龙县、渭南市临渭区和合阳县、宝鸡市陈仓区、榆林市靖边县等地探索出的“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模式,正在成为陕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引擎,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