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榆林:在革命旧址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09 08:06
七月七日航拍的杨家沟革命旧址。
暑期,“塞上明珠”榆林红色旅游热度持续走高。近年来,榆林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持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榆林旅游品牌。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榆林红色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红色之旅”,在黄土高原的沟峁之间感悟信仰的力量。
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7月,米脂县杨家沟村绿意盎然。隐匿于山梁沟峁间的杨家沟村,见证过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如今,杨家沟革命旧址得到了妥善保护,并逐步发展成为集教育与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热门“打卡地”。
近年来,杨家沟革命旧址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生动讲述红色故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
“红色是杨家沟最为鲜亮的底色。”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刘翠霞说,“为充分挖掘杨家沟红色文化的潜力,我们采用‘红色+’文化旅游综合发展模式,依托杨家沟革命旧址、杨家沟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岳家岔村中国传统村落等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窑洞文化与民俗文化,并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拓展成片,形成大杨家沟景域的概念。”
来自西安的游客王鹏携家人到杨家沟游玩。王鹏说:“来杨家沟旅游,我们领略了榆林的特色文化和传统习俗,孩子也了解了许多革命历史知识。”
如今,杨家沟村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乡村产业有机融合。游客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同时,可以在农家乐品尝独具农家特色的饭菜,到种植园体验采摘的乐趣,尽情感受乡村的生态之美。“参观红色旧址、追寻革命先辈足迹、观看红色话剧、重温初心使命、体验穹顶球幕VR影院……这些都将在杨家沟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实现。”刘翠霞满怀期待地说。
在红色热土上培根铸魂
革命老区佳县,是歌曲《东方红》的诞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孕育出伟大的老区精神。
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坐落于佳县县城西10公里处的佳芦镇神泉村。纪念馆内一排排古朴的建筑,见证了革命岁月的风云变幻。这里不仅是革命先辈生活与工作的地方,还是他们思想碰撞的阵地。屋内简陋的家具、泛黄的书籍、墙上悬挂的旧照片,都在默默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使用过的方桌、木椅、砚台等。纪念馆通过“扭转乾坤”“运筹帷幄”“鱼水情深”“走向胜利”4部分的内容,全面展现了党中央转战陕北的革命历程。
在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将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生活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
“为了留存这份珍贵的经历与感受,我们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这些照片将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来自河北的红色主题教育研学团队学员李晓红说。
“为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佳县正着力打造陕北红色旅游带和沿黄河文化旅游带,不断加大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力度。我们修缮保护了14处毛泽东同志旧居,完善了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东方红产业园的配套设施。目前,我们正在与米脂、清涧等县联合打造红色旅游‘棋盘子’。”佳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万刚表示。
红色印记照亮成长之路
夏日的陕北高原,黄土沟壑间蒸腾着热浪,却挡不住人们追寻红色足迹的热情。在靖边县小河村,那座见证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的农家院落,如今成为暑期研学游的热门“打卡地”。游客走进小河会议旧址,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心跳。
“这张八仙桌就是当年毛主席起草文件用的。”讲解员指着一件老家具说,周围的学生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来自西安的初二学生李然在参观笔记上写道:“摸着桌面上那些磨损的痕迹,好像能感受到他们连夜工作的紧张气氛。”
今年,这里推出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尤其受欢迎。孩子们穿上粗布军装,参与“小小参谋部”情景剧,用复古电话机模拟战况汇报,集体讨论“是否东渡黄河”。这种互动式研学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有位家长感慨:“比教科书生动百倍。”
傍晚时分,旧址前的打谷场上,当地非遗剧团编排的《小河会议》皮影戏正在上演,观众席不时爆发出掌声。村民借势摆起“红色集市”:卖小米粽子的摊位上挂着“支前粮”木牌,手工布鞋摊主演示着纳鞋底的传统技艺。据统计,进入7月,小河会议旧址接待游客量明显提升,其中亲子家庭占比超六成。“很多孩子离开时都会买本《转战陕北的故事》。”旧址书店的工作人员说。这片曾庇护过中国革命的黄土地,正在用新的方式守护着红色记忆,照亮新一代的成长之路。
记者 马腾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