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宝三秦“森林粮库”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15 08:20

编者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明确提出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日前,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新型森林食品。

森林是一个大宝库,开发森林食品,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陕西大力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积极推进特色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全省特色经济林、林下养殖等林业产业迅速发展,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825亿元。那么,陕西的“森林粮库”里都有啥?今天,让我们跟随本报通讯员的脚步,一起去三秦大地的森林里寻宝。

凤县:书写“点麝成金”的传奇

cee9256a15147b21daa1bc58e796c042.jpeg

正在食草的林麝(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5月9日,在凤县红花铺镇白家店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林麝养殖基地,随着一只幼麝出生,凤县林麝家族迎来新成员。凤县生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刘斌介绍:“目前,凤县有3.6万余只林麝。每年4月中旬至7月底是林麝的产仔期,今年预计新增幼麝1.2万只。”

基地里,白家店村党支部书记郭和青算起了经济账:“我们村养了27只林麝,今年预计可产仔15只左右。现在,1只母麝市场价5.3万元,1只公麝1.3万元左右,麝香1克450元。1只林麝年饲养成本约3000元,但衍生价值达1万到5万元。”

凤县被誉为“中国林麝之乡”。该县依托400万亩森林资源,通过做优林下经济、创新“林—草—麝”立体种养模式,将林下空间转化为“绿色宝库”。

留凤关镇喇嘛泉村同源林麝养殖基地里,1100间生态圈舍依山而建,掩映在茂林修竹间。“这种以林养麝、以麝促林的模式,解决了土地不足的问题,同时,良好的环境也能提升麝群体质。”该基地负责人李博指着不远处的饲草基地说,“我们种了10亩蛋白桑,每年还要向附近村民收购饲草。”

按照目前3.6万余只存栏计算,凤县的林麝日均消耗饲草2.7万公斤。为了解决饲草问题,凤县大力发展饲草种植产业,目前全县生态饲草林达8142.8亩。喇嘛泉村村民李雪勤说:“我家退耕还林的3亩地种植了饲草,每亩年收益四五千元。”

除了饲草供应,凤县还通过“自养、代养、寄养、合养、务工、麝区共养”养殖模式,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今,全县30%的农户嵌入林麝产业链,群众实现了林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务工就业得薪金、订单种植得现金。

据了解,2024年,凤县采收麝香170.82公斤,林麝全产业链产值超4亿元。2025年,全县林麝存栏量有望突破4.8万只,全产业链产值有望达4.6亿元。

通讯员 孙文芳

黄龙:小蜜蜂“酿造”幸福日子

ddd15810709148d9cc3b056106e1a562.jpeg

5月8日,黄龙县养蜂师刘超在查看蜂胚情况。 本报通讯员 陈子龙摄

5月8日,在黄龙县养蜂师刘超的养蜂基地,一个个蜂箱整齐排列,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与蜂箱间忙碌穿梭。

黄龙县森林覆盖率87%,林草覆盖率92%,是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有陕西“一叶肺”的美誉。据林业部门统计,黄龙县植物种类达645种,为养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有效组织,当地养蜂产业长期处于小、散、乱的状态,经济效益不高。

为改变这一现状,发挥林下经济的最大效益,2023年10月,黄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始探索培育养蜂师劳务品牌。

该局联合专业技术团队和培训机构,针对当地养蜂实际,设计了一套系统培训课程,内容涵盖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蜂产品的加工、包装与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

2024年7月,黄龙养蜂师被认定为县级劳务品牌。经过大规模组织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该县已培养出1900余名懂技术、会经营的养蜂专业人才,带动34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

作为黄龙县首批养蜂师,刘超是这一品牌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以前养蜂就是凭感觉,蜂蜜产量低也卖不上价。参加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养蜂师培训后,我学到了很多养蜂技术。现在,我家的蜂蜜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更好了,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刘超感慨。

黄龙县养蜂站站长方冲伟介绍,经过培训的养蜂户,不仅掌握了科学的养蜂技术,还学会了品牌营销。他们生产的蜂蜜水、蜂蜜香皂、蜂蜜酒等10多种蜂产品,凭借优良品质,逐渐打开市场。

如今,在养蜂师劳务品牌的带动下,黄龙县养蜂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村民看到养蜂的良好前景,纷纷加入养蜂队伍。目前,全县养蜂数量达9.3万箱,年产蜂蜜1450吨,蜂产品年产值超7600万元;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31个,100箱以上养殖户有136户。

通讯员 冯延军 陈子龙

榆阳区:西梅产业“绘出”美好生活

53a9df9a411d82ee90a7e357c3b6bdd7.jpeg

5月10日,榆阳区鱼河镇李家沟村亚平家庭农场里,一群大鹅在西梅树下觅食。 本报通讯员 赵星瑞摄

5月10日,榆林市民白女士来到榆阳区鱼河镇李家沟村亚平家庭农场预订西梅。“西梅有抗氧化的作用,我每年都会到这里预订。”白女士说。

亚平家庭农场是榆阳区吖吖果业有限公司下属农场。公司负责人李亚平介绍,以前,西梅在当地是稀罕水果。2017年,村里引进西梅产业后,每到果子成熟期就会有游客前来采摘,每年仅采摘收入就有100余万元。

位于李家沟村的榆阳区吖吖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公司依托2100亩山地果园,种植西梅、鸡心果等经济林,以及远志、柴胡等中药材,并散养禽类,形成可持续发展路径,带领周边农户走上增收致富路。

榆阳区上盐湾镇种植户任子长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家有40亩西梅,6年的总收入近50万元。”任子长说,种西梅省工省事,收益可观。

李亚平介绍,农场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构建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散养的鹅、乌鸡在林间觅食,粪便成为果树的天然肥料;药材除带来经济效益外,还能疏松土壤提升土地肥力,让果树长势更好。这一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土地资源。目前,农场的植被覆盖率从35%提升至70%。

“榆阳区吖吖果业有限公司创新构建的‘林果+种养’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为全区发展林下经济蹚出了一条新路。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广‘林上果+林下产+林中研’立体发展模式,在南部山区持续巩固16.5万亩大扁杏生态经济林带,培育47个林下经济联合体,完成大扁杏嫁接改良等10余项科研攻关项目,打造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示范园2000亩,努力走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增值、农林联动、绿富同兴的绿色发展新路径。”榆阳区林业局副局长张生平说。

通讯员 赵星瑞

佛坪:森林食品不断“上新”

0f5c3213b8338309a45d6883200b02b3.jpeg

佛坪县丰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水成在采挖天麻(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5月7日一大早,佛坪县丰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水成就忙着给自家的箱栽天麻浇水、观察花蕊萌发情况,随后又到山坡上查看新种的200亩淫羊藿长势。

“我从事天麻等中药材种植近30年,对天麻有性繁育及箱栽技术有一定的经验。我研发的天麻粉、天麻片等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市。”董水成自豪地说。

佛坪县森林覆盖率达91.19%,人均面积60亩以上。近年来,佛坪县依托生态优势,积极探索林药、林果、林菌等特色林下经济融合发展新路径,形成了山茱萸、天麻、猪苓、淫羊藿等中药材,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板栗、核桃等干果,土鸡等畜禽的种养互补新格局。

陈家坝镇三郎沟村的熊明新就走出了一条种植养殖融合发展之路。“我将自家的林地利用,地下长着猪苓、天麻,地上栽植板栗、核桃,并套种黄精、淫羊藿,还养殖了土鸡、中蜂等。2024年,我靠散养土鸡收入了5万余元,靠种植猪苓、天麻、山茱萸等收入30万余元。”盘点着去年的收入,熊明新高兴地说。

佛坪被誉为“熊猫之乡”。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该县注重利用熊猫品牌助力生态产业发展。大古坪村位于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5月9日,该村中蜂养殖基地负责人吴彦君趁着晴好天气,清扫蜂箱,抢抓蜜源花期,招引新的蜂群。吴彦君说:“大古坪村属高海拔区域,高山蜜源植物多,适合养殖中蜂。2018年中蜂养殖基地成立时,我们就注册了‘熊猫乐园’蜂蜜商标,当时养殖中蜂400箱,2024年,养殖规模达2800箱。”

佛坪县林业局局长王小舟介绍,2024年,全县种植山茱萸、天麻、猪苓等中药材11.84万亩,培育袋料香菇、木耳600万袋,种植核桃、板栗1100余万株,养殖土鸡16.49万只、中蜂2.3万箱,总产值近2亿元。

通讯员 唐碧忠

白河:木瓜产业链的致富密码

edd2e7a08e498cfda394ba2e29a8e4d5.jpeg

5月8日,白河县仓上镇石关村木瓜硒鸡养殖基地内,成群的鸡在觅食。 本报通讯员 朱明富摄

5月,白河县的14.2万亩木瓜幼果初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白河县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做大做强以木瓜产业为核心的富硒食品产业链,积极探索“木瓜+”模式,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推动木瓜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5月8日,白河县仓上镇石关村木瓜硒鸡养殖基地里,一座座彩钢鸡棚在木瓜林间若隐若现,“咯咯咯”的鸡鸣声此起彼伏。

正是开笼“放山”的时间,鸡群从一个个鸡舍涌出。饲养员熟练地驾驶轨道车在木瓜林里穿梭,边走边给鸡投撒饲料。

养鸡师傅秦武新介绍,基地的几面山坡上有1000多亩木瓜和杂木林,有了轨道车后,投喂饲料和清运鸡粪方便省力。

“我有13个鸡棚,一年能赚10万元。”秦武新说,鸡生长在山林里,运动量大,因此肉质鲜美。到了木瓜成熟的季节,树上果满枝,树下鸡成群,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玩。

“木瓜硒鸡”是仓上镇石关村返乡创业能人秦维勇培育的特色产业品牌。在“木瓜硒鸡”品牌的带动下,该镇采取“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养殖户”的模式,带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4个山林资源条件好的村共养鸡10万余只。各养殖实体结成产业联盟,通过“分养代收”和线上直销,让林下鸡“飞”向更多群众的餐桌。

除了林下养殖,白河县还在木瓜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上持续发力。各镇村根据自身优势,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据统计,全县已累计发展木瓜加工企业15家,开发出6大系列70余款木瓜产品,1.7万户群众通过木瓜产业增收致富。此外,分离式木瓜茶饮品生产线一期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不断丰富着木瓜产业业态。

通讯员 郎海侠 朱明富

柞水:“秦巴药苑”的“绿色银行”

781accc9bda848e85e52b4d39e1f4902.jpeg

5月7日,柞水县营盘镇曹店村村民在采收五味子。 本报通讯员 李翔摄

5月9日,阳光正好,在柞水县营盘镇曹店村的坡地上,村民抢抓农时,进行中药材管护。

“自从村上发展五味子产业,我就种了6亩五味子,一年能挣8000多元。”正在地里除草的村民陈先运说。

近年来,曹店村立足当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点,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创新套种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让中药材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村党支部书记潘文姣介绍:“目前,全村种植了80余亩南五味子,每亩净收益超10万元。”

曹店村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只是柞水县做优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

柞水县中药材资源丰富,入典药物200多味,有“秦巴药苑”之美誉。2023年7月,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柞水县营盘镇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建南五味子药材种植及中药材品种研发基地的合同。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柞水形成了以盘龙药业为龙头,陕西欧珂药业有限公司、陕西三八妇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配套的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

面对企业对制药原材料需求量大的情况,柞水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中药材推广示范,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开辟出一条新路。

目前,五味子、玄参、丹参等药材种植已在柞水县形成规模,中药材产业成为该县主导产业。

如今,柞水县以高品质中药材产品供给为核心,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项目为引领,扎实开展道地药材保护、野生药材驯化、中药材品种开发等,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矩阵,建成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8个,年种植中药材3万多亩,林下中药材产业带动4.32万人次就业。

通讯员 李翔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