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纪念馆:讲好红色故事 弘扬延安精神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06 08:03

93cbcba204ac9f254cb24ddfac83b440.jpeg

游客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我的心里话

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白婷

党中央在延安13年,为全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将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保护好、运用好革命文物,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当好观众与文物对话的纽带,讲好延安故事,传递延安声音,让更多人感受延安的魅力。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延安革命纪念馆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馆内陈列的珍贵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

红色初心,烛照千秋,辉映未来。70多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始终发挥着博物馆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等基本功能,承担着宣传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程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通过数字化保护、校地协同创新、文物深度挖掘与故事化传播,努力讲好红色故事、弘扬延安精神,形成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新格局。

让革命瑰宝焕发新生机

4月14日,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高大雄伟的毛主席塑像引人注目,许多游客在此瞻仰、合影留念。

走进纪念馆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人物纪念雕像。这座始建于1950年的“红色殿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从建馆之初的千余件文物,到现在拥有馆藏文物及各类藏品11万余件(组)、历史照片数万张、各类图书10万余册、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延安革命纪念馆已发展为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完成了建馆以来的第十次陈列提升改造。改陈后的《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在参观路线、陈列方式、展出内容上进行了创新,采用‘编年体+专题’的方式,设计上突出人物序列纪念性、事件序列关联性、文物序列史实性、精神启示序列逻辑性,再现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岁月。”4月14日,讲解员白婷介绍,“目前,展览共展出2021件(组)珍贵文物、900余张照片,运用40余项科技多媒体展示、29项艺术品装置、30处红色教育空间和100集红色故事,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在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荣获精品奖。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新时代文博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担当。

2月20日,北京市华侨服务中心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共同举办北京市归侨侨眷抗战文物捐赠暨抗战展览座谈会。此次捐赠的是华侨青年王唯真在延安时的手绘抗战生活画本。全面抗战爆发后,王唯真从菲律宾归国赴延安,此后长期在新华社工作。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全体职工眼中,让更多革命文物回到延安是终身的使命和责任。

“2024年,我们从海内外征集文物藏品2600余件,修复文物百余件,包括王唯真的手绘抗战生活画本,陕甘宁边区金融代价券、边币,音乐家李鹰航用过的小提琴,两部《西行漫记》和两部‘工合’著作等。”延安革命纪念馆保管部主任任红说,“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不少文物捐赠者是革命先辈的后代,他们将珍贵的革命文物无偿捐赠给纪念馆,让我们很感动。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文物修复、展出的新进展及时反馈给捐赠者。”

面对文物老化与展示局限的挑战,延安革命纪念馆积极探索数字化路径,启动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为参观者提供更优体验。“以毛泽东同志骑过的小青马为例,我们采用具有恒温恒湿智能控制属性的预防保护特制展柜,为这件珍贵的文物标本提供良好的保存与展陈环境。”任红向记者介绍。

前不久,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教师孙丽娟带着13名学生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站,参与文物修复、保护方案撰写等工作。

2024年3月,延安革命纪念馆与西北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获批成立。

2024年5月29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加挂延安革命文物研究保护中心牌子,标志着文物保护与故事挖掘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们在着力构建传承体系、创新展示革命文物手段、大力弘扬伟大延安精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馆藏资源、着力打造精品展览,全力以赴讲好延安故事,让革命文物‘发声’、让历史资料‘说话’、让文物‘活起来’,为推动新时代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文博人才队伍建设不懈努力。”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说。

以沉浸叙事激荡情感共鸣

巍巍宝塔山,镌刻着一段“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峥嵘岁月;滚滚延河水,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奔赴红色热土的英勇事迹。

宝塔山下,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幅幅黑白照片串联起难忘的岁月与壮阔的征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打动游客的心,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吸引游客驻足、凝视、沉思。

“这是一张陕北普通人家的小炕桌。毛泽东同志曾在这张桌子上挥笔写下不朽名篇《沁园春·雪》,也在这张桌前运筹帷幄,指挥前线战士抗击日军。这张小炕桌还有许多故事……”4月14日,白婷深情讲述。来自湖南的游客李克杰与孙子在文物前久久伫立。

“宝塔山下,延河水旁,这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李克杰眼中闪烁着光芒。多年来,他一直向往这片红色热土,渴望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我带孙子一起参观,是想让他多了解延安的革命历史。”谈及参观感悟,84岁的李克杰说,“无论走多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延安的革命历史启迪着一代代人艰苦奋斗。年轻人应当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白婷表示,当游客被问及参观感受时,“震撼”和“感动”是他们常说的两个词。

“游客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是我做好讲解工作的不竭动力。每当我讲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生的革命故事时,很多游客都热泪盈眶。”白婷回忆道,“有一次,我讲刘志丹同志的故事时,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眼中满含热泪。我既感到自豪,又充满了沉甸甸的使命感。”

从事讲解工作20年来,白婷越发感到,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并结合游客需求有针对性地讲解、交流,才能架起文物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更好地诠释延安精神。工作之余,白婷常常翻阅馆藏文件、《毛泽东选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书籍。白婷说:“许多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都隐藏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里。只有对这段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让游客沉浸其中。这是纪念馆对我们每一名讲解员的要求。”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铸就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是理论宣讲的“红色宝库”。

在刘妮看来,用好“红色宝库”,让延安精神根植于心,需要构建富有传播力的话语体系。这也是她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从《黄河大合唱》的音符里读懂音乐家冼星海的创作密码、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看到真实的延安、从一匹小青马看到领袖艰苦朴素的革命风范……多年来,刘妮带着生动的革命故事和宝贵的红色资源奔赴各地,讲解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未来,如何更好地把这些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材,弘扬延安精神?

刘妮表示:“我们将加大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力度,推动延安精神及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活动走深走实;打造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大课堂,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红色“富矿”汲取奋进力量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一张黑白照片上,几名身形清瘦的青年列队前行。这是共产党员张思德所在中央警备团的战士走在背柴路上的情景。1944年9月,张思德同志牺牲。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发表了以《为人民服务》为题的演讲。这篇演讲稿广为传诵,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我们在课本里学过的、为了人民付出自己生命的张思德同志吗?”4月19日,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区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一年级学生白浙力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边仔细聆听讲解,一边提问。看着黑白照片中的艰苦场景,听着讲解员口中动人的革命故事,白浙力说:“我要向革命先辈学习,不怕吃苦不怕难,努力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当天,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序厅,5名来自延安大学的学生组成实践小组,手持摄像机、话筒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该校大二学生梁力凡作为主讲人,面对镜头,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深情讲述著名经济学家冯兰瑞的故事。

梁力凡说:“我们以馆内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为背景拍摄视频。作为校内《一颗红心向延安》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视频聚焦民族危亡时刻奔赴延安的青年先驱,通过挖掘他们的奋斗故事,深入阐释延安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动力。”

延安13年,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党与人民联系的纽带,有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功能;延安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有引领时代价值取向的功能;延安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功能。”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原主任石和平说,“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团结奋进的力量,切实履行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的神圣职责;深入研究、挖掘内涵,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特点、彰显革命文化内涵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红色教育培训和旅游讲解等方式把延安故事讲好,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

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党委组织委员程阿咪心潮澎湃:“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幅照片都让我深受震撼。感悟历史,更要付诸行动!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如今,一批又一批参观者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在泛黄的手稿、斑驳的物件与鲜活的讲解中,触摸历史温度,感悟延安精神。这座“红色殿堂”正源源不断地迸发精神伟力,激励人们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养分,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